图①:吉万全在田间工作。
图②:昝林森(位于左侧第一位)率领工作集体前往陕西省农牧良种场,即国家秦川牛保种基地,参与肉牛培育相关事务的现场指导。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图③:康振生(右一)最近,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窑锈病试验站进行科学研究,他正从事相关实验工作。
张 妮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性、全局性保障。杨凌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何协调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进程,怎样成为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典范?本报记者近期前往实地展开考察。
——编 者
杨凌示范区位于关中平原的核心地带,在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具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包含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学术机构,聚集了100多个省部级别以上的科研设施,集合了7000多名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
赵洪璋、朱显谟、山仑、李振声、李振岐、虞宏正、康振生、张涌、康绍忠、李佩成等,共二十八位两院院士在此地安家立业。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科学成就,包括“碧蚂1号”“小偃6号”“陕油8号”“陕单609”,还有秦冠苹果,以及小麦抵抗条锈病基因的完整图谱,都源自此地,并逐渐传播到全国范围,进而影响至世界各地。
从一个占地仅四平方公里的城镇,转变为一百三十五平方公里覆盖全境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其背后的驱动力源自何处?
行走在杨凌创新一线,我们找寻答案。
爱农本色
把科技成果“种”在田间地头
看,这是我们培养的“西农511”。西农教授吉万全的办公室里,堆放着大量小麦资料和种子。
“西农511”,收成好时不落后,歉收时有保障。十多年以前,吉万全明白了农夫的忧虑,立志创造这种品种:“种小麦,不能总盼着风调雨顺,遇到干旱、连绵阴雨,收成也要有基本水平。”
育种、配对、考察、收割……日间检视麦况、夜间处理资料,持续十多年研究,吉万全集体培育成耐受力好、品质上乘的“西农511”。二零一八年获国家核准后,在黄淮麦地推广面积达四千余万亩,广受农户喜爱。
吉万全的团队在小麦培育方面长期专注研究。早在1956年,他的导师李振声院士就自愿来到杨凌,在那里工作了整整23年,指导团队开创性地将小麦和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成功创造出既高产又优质的新品种,也就是“小偃6号”。这个品种成为了核心亲本,从中又派生出超过80个不同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总共种植面积达到了三亿多亩。
隔壁实验室里,记者碰到了正在研究小麦性状基因的科学家李停栋,他于2021年完成博士学业后,加入了吉万全的科研队伍,开始从事分子层面的育种研究,为了深入田间地头,他熟练掌握了收割机和播种机的操作,同时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科研目标。
杨凌的科研成果,涉及小麦、玉米的培育,苹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牛羊的繁殖,始终致力于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每一个成果都切实应用在农业生产一线。
西农教授赵政阳长期驻扎在白水苹果试验站,他的皮肤因此变得十分黑亮。初次见面时,他直接向记者透露,由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也就是通常说的“三瑞”,在全国范围内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一百个万亩。
二十年前,面对陕西省白水县众多果农对苹果种植缺乏信心的情况,赵政阳与同事们租赁了三处民宅,在白水安家,着手建立国内首个苹果专业试验示范站,并由此踏上了培育优质苹果新品种的探索征程。
2006年,赵政阳倡导了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方法,在白水进行示范和推广,最初引发了诸多非议。赵政阳说服了林皋镇可仙村的果农曹谢虎,让他先尝试改造一亩地,如果这块地因此遭受了损失,他会全额补偿。
赵政阳的诚恳深深打动了曹谢虎,那一年秋季收成时,曹谢虎家尝试种植的那片土地果树数量变少了,但是产出却显著降低了,不过品质却大大改善了,收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立刻为技术推广树立了典范。
对农业工作者要怀有真挚的情感,要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去切实地为他们提供支持。赵政阳团队住在农业劳动者的家中,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进行指导。现在,白水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居民能够享用优质的水果。收获季节,种植苹果的农户们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苹果送给赵政阳以示感激。
赵政阳的团队在甘肃庆阳和陕西绥德设立了试验示范站,目的是为了传播白水的成功做法。农民通过种植“三瑞”实现了经济上的改善,这无疑是对他们工作的最高肯定。赵政阳表示,这种成果是他们最大的荣誉。
杨凌地区,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坚信“育种事业必须依托土壤与农夫”,年届九旬的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员赵瑜,至今仍奋斗在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的育种岗位上;倾心旱作农业五十余年,西农研究员李立科视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试验站为栖身之所,直至生命走到尽头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军表示,那些农业前辈长期坚守杨凌、致力于农业建设,他们所传承下来的宝贵品质,为杨凌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年,众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子分散至各地试验站点,进行实践与探索,延续并光大重视农业、热爱农民的优良作风。
追求卓越
从“窑洞”走向学科前沿
许多人对我们说:“到西农,必须看看这个‘窑洞’。”
那个被称为“窑洞”的地方,实际上是东南窑锈病研究机构,位于西农北校区五台山东南麓,过去用作教师住所,如今却意义重大,因为这里曾培养出李振岐与康振生两位知名学者,他们专注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使此地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科研基地。
跟随西农学院的詹刚明老师,来到那个类似洞穴的入口处,一股寒气自其中涌出。此处的空间大约一米八高,仅够两个人侧身通过。在地下通道的两侧,许多小型的洞穴被改造成了低温培育场所,在照明设备下,不同样式的麦子得以在此发育。
条锈病,小麦的致命祸害,属于我国首要农作物病害。“锈病病菌在10至20摄氏度的麦株上繁衍,那里冬暖夏凉,极为适宜病菌滋生。”詹刚明指出。
东南窑展室,一张张照片,记录着科研人员攻坚条锈病的岁月。
利用这个专门的研究场所,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半叶,李振岐的科研小组探明了小麦抗锈能力减弱的症结所在,并且制定了应对方法,从而减少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康振生跟随李振岐学习,进入研究生学习时期后,他常驻在窑洞里,致力于探究小麦条锈病能够长期治理的有效途径。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引领团队成功解开了小麦条锈病急剧变异的复杂现象。他们创立的“铲、遮、喷”简明策略,成为了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方法。
要取得创新成就,必须懂得继承前人的成果,同时要甘愿承受艰苦的磨练,培养出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意识。
十八年间不断探索,二零二二年,康振生的弟子王晓杰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研究,首次揭示了小麦中帮助条锈菌传播的关键因素。他借助基因改造手段,研发出小麦抵抗条锈菌侵害的新策略,为抗病小麦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
“窑洞”也在变化。经过改造成为现代化智能温室之后,这里有30个玻璃温室,各自开展不同的研究项目。詹刚明充满骄傲地说。许多科研人员专门研究条锈病,他们因此从“窑洞”迈向了学术的最前沿。
那个大厅里,地面凹凸不平,上面却长满了绿意,西农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这里,借助液压变坡实验槽,观察植被覆盖如何减缓水土流失的情况。
西农水保所,原本是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在杨凌立足将近七十年。他们自认为专业既与水有关又涉及土壤,但实际水土保持研究价值极高。该所副所长王飞表示,若不能忍受艰辛,不付出扎实努力,缺乏全面思考能力,就难以取得真正有意义的成果。
研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朱显谟院士创建了“28字原则”,这一理论现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区域治理的核心指导;探究制约黄土丘陵区农业产出关键环节,山仑院士指出“关键在肥而非缺水”等创新观点,在宁夏固原区域实施后产生了明显经济与社会成效
山仑、唐克丽这些德高望重的学者在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十分在意领域内的最新动态。他们时常通过电话联系单位,叮嘱大家要立足于国家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这是王飞所介绍的。
锤炼创新自觉,自然会收获行业的肯定。
应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要求,李锐研究员联合国内外专家,完成了首份可量化评估的“全球土壤流失分布图”。今年早些时候,该研究小组已递交了工作指南,目前正系统进行资料汇集与数据剖析。
形成合力
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
在陕西秦川牛业公司养殖场,为了获取血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西农副研人员忙碌了整个白天。今年7月份,成功带领的团队研制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为肉牛基因繁育带来了关键进展。
自主芯片面世,选种周期能从三五年压缩到三个月内,这有助于地方黄牛品种的保存、专门培育和快速运用。
怎样能够打破垄断?这既得益于团队持续的努力,也仰仗杨凌示范区的帮助。西农牛业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详述了缘由,杨凌地区的秦川牛业、秦宝牛业等肉牛繁育机构规模可观,其积累的表型资料、基因位点数据非常充裕。杨凌示范区给予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双方发挥各自长处,协同推进,使得研发进程显著提速。
区域与学校结合是杨凌创新进步的标志,也是教育科研人才整合的推动力。昝林森表示:教师团队到公司担任技术主管,把项目探索带到生产现场;公司科研人员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分享实践经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进入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各种蔬菜试验区域挨挨挤挤。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萍表示,中心联合多所大学成立种业创新机构,与科研单位共同建立育种资源共享体系,油菜杂交研究开发的小孢子培育方法从油菜推广到辣椒、甘蓝、小青菜,育种周期压缩了三分之二左右。
在杨凌,当地有此说法,高校与示范区,好比茶和水。优质的水能激发出好茶的韵味,而好茶则能提升水的品质。
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的栽培展示区,园区负责人高志雄说明,从品种改良、种植维护,到果园环境、产品保鲜,各个步骤都有科研人员提供支持。
园内培育的是由西农刘占德教授课题组培育的优良品种,旨在克服猕猴桃不易直接食用的难题,为此,2023年相关企业与西农学者共同研究,成功建造了供氧调温的提前熟化设施,果实果肉中的纤维变得松软,可以直接食用,风味更佳,储存时间能持续十五天,同时运输和销售也更加方便。
二零二四年岁末,杨凌采用“公司+队伍+园区”的构造,创建了十家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协作组织,规划设立五十处技术转化或者示范应用场所,区域企业高校共同进步,促使技术更快进入市场。
变革是驱动技术革新新动力不可或缺的启动机制。今年7月,“中国杨凌农创汇”正式启动创建。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局局长薛海兵阐述目标:实现从研究、试验检测到培育推进、市场对接全过程贯通,构建“农创展示平台”,促使科研成就进入行业“核心位置”。
杨凌示范区自1997年建立以来,持续优化配置当地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在2009年又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尝试农业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农村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始终保持着改革的领先地位。王军指出:“今后,杨凌将肩负起发展农业新型生产力的使命,为干旱地区农业提供坚实支持,依然要依靠改革来获取发展动力。”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关键。
西农北校区那边,未来农业研究院正在加紧施工。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和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大科研设施已经落成,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正式投入应用。按照农业发展新动向,未来农业研究院致力于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从而助力杨凌建成全球旱区农业的学术重镇、人才摇篮和科技创新枢纽。西农未来农业研究院副院长郁飞对此表示了期待。
最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全国农林类院校中第一个专门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的学院,以此作为推动农业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重要动力。此外,学校还借助未来农业研究院的平台,不断调整和改进专业设置,使学科发展与产业实际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西农副校长房玉林对此进行了说明。
科技前进依靠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培育需要依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彼此促进。整体规划教育、科技、人才同步发展,杨凌将不断前进。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3日 19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