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高度相似成了一种普遍的营销困境,在超市或手机屏幕上,我们总能看到众多雷同的品牌形象。比如,牛奶品牌纷纷强调产地优势和蛋白质水平,纸尿裤产品则竞相宣传吸收能力、抗过敏特性和防侧漏功能。
品牌呈现出高度相似性,具体表现在多个层面:产品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外在形态以及使用性能都非常接近,包装的外观、提供的支持以及推广手段也相互借鉴。这种状况持续发展,最终导致了生产严重失衡的局面。
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任何特色的产品,怎样才能够让顾客舍弃另外三种商品,专门挑选它呢?
相似性仿佛一个隐蔽的枷锁,让品牌被牢牢困在难以突破的壁垒里。

用户记不住你,就是原罪
当今这个资讯泛滥的时期,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数不胜数的广告和资讯的猛烈冲击,他们的思维仿佛自带一个自动“过滤装置”。即便你的产品非常优秀、十分突出,如果无法在顾客的意识里留下一个明确、别致且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那么,你所有的宣传资源,都是在替竞争对手“加油”!
实际上,你并非输在产品自身的硬实力上,而是输在用户心中根本就没有你的位置!
现在,竞争的主要规则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依靠产品特性数量和性能对比,而是看谁能让顾客更容易记住并方便分享,比拼谁能让顾客立刻产生购买欲望,成为他们的首选品牌。只有建立起"首要印象",率先占据消费者思想中的关键位置,品牌才有可能在这场激烈的"注意力争夺战"中生存发展。

很多公司经常提及“独特性”,但实际上,它们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出发,单方面地宣传,并没有站在顾客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当顾客进入商店,面对那如同浩瀚大海般的各种饮料陈列,哪有时间和精力像研究学者那样,去深入分析你产品所标榜的所谓“内在意义”呢?他们常常只根据那些“显而易见”的特质,立刻做出购买决定。凡是未被顾客直接领会、未构成根本认识的所谓“长处”,在同质化的市场里,就等同于虚无!

同质化环境下
营销更注重创新
如今快速消费品领域,放眼望去,商品普遍缺乏特色。产品本身的功能表现,以及瞄准的消费群体和预设的市场定位,都暴露出非常突出的相似性。这清楚地反映出,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营销层面高度雷同的时期。
网络时代的来临推动了营销行业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宣传方式的多样性上。在某种程度上,它简化了老牌公司进行宣传推广的难度,然而,反过来又让公司更加倚重各种宣传渠道。
当前市场状况下,推广任务更加注重构思的突破性。不过,在众多公司里,构思的突破反而像是难以企及的“高级品”。当前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研发新事物常需投入大量资源;此外,开拓市场并非简单任务,尤其推广环节,核心在于构思巧妙,偶尔还需打破常规思维,这类工作往往依赖高效协作的精英团队,不妨称此为市场推广的IE模式,即构思与实施并重,绝非一蹴而就。
很多小型公司经常偏爱短期促销活动,它们不愿意花费时间进行长期发展,总是考虑怎样用最少的资源最省的力气去复制同行,然后快速跟风。所以市场上到处可见这种模仿行为,由此导致产品高度相似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分析,这种现象反映出什么深层弊端呢?它揭示了中国当前众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稍加留意就能察觉,在中国,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和品牌数量十分有限。相比之下,那些行业内的佼佼者,勇于开拓进取。它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当前水平,也不甘心只专注于短期的稳定增长。它们更倾向于突破常规,持续从多元角度寻求革新之道,琢磨怎样在众多对手中显得与众不同。因此,唯有它们才能获得成长与成就。这种开拓的意念和才干,恰恰是众多公司所缺乏的。

市场持续扩张,商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产品缺乏差异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肯定会造成很多公司从竞争中出局。产品同质化已经变成许多公司前进路上的严重阻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实施推广策略呢?这确实是公司领导层必须重新考虑和认真研究的关键议题。

同质化产品的结局
参照领先对手的上市策略,而且务必将自家商品陈列在领先对手商品紧邻的位置,这家公司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产品的上市计划。
一个多月、两个多月、三个月过去了,那个主要的竞争对手产品依然销售火爆,而咱们模仿的产品却无人问津?
领先对手率先占据了顾客的意识,从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款商品,整个销售网络运行得非常顺畅,而同类的创新产品想要从中分得一杯利益其实十分困难,就算它依托的公司拥有人才、具备资本也很难。
大型公司常能借助既有分销商体系,快速完成商品采购。不过,从分销商转交给零售商这一步,零售经营者常常存有疑虑:为何要引进一款既缺乏特色又无名气的商品呢?需要留意的是,产品声望与品牌声誉并不等同。这就迫使公司必须逐个与零售经营者沟通,这种困难程度,令众多分销商倍感吃力。实力强大并且很有耐心的经销商,才有希望把产品成功带到最终销售点,或者只是随便带进一些。
即使商品顺利抵达用户手中,人们在选购时,往往还是偏爱那些自己惯常使用的旧商品,这种倾向源于大脑为减少精力消耗,会参照过往经历,优先选用熟悉的产品。
要扭转顾客的购物习惯,新商品通常必须投入巨额成本,提前占据顾客的思考空间才可能达成目的。比如,在购买环节设置障碍阻止对手产品、提升商品的性价比、给顾客增加附加值等手段。而且,主要对手的公司,对于新品的资源投入也会制定相应的反击方案。此外,销售网点会着重推介销售状况良好的商品,大量采购,然后将其放置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上。

市场中的领先者,在购买者心目中建立了难以撼动的地位,如同修建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若要与之直接对抗,便如同敌军固守城池,而我方需要强攻。《孙子兵法》中指出:进攻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至少要比防守方多出好几倍,否则战斗根本无法取得进展。更何况,在这款产品上,你所投入的资源往往还没有竞品多。
当某个领域已经有领先品牌时,若该领域仍在快速发展期,你推出类似产品或许还能获得一些市场份额;一旦该领域转为争夺现有用户的局面,那么成功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了。
担忧过时感,又憧憬未知图景,使得公众总盼望有革新之举,以此挣脱旧有格局的束缚。
当自身产品与竞争者极为相似时,顾客实际购买的是品牌所传递的价值,怎样有效传递这些价值,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销量以及市场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