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港股市场参与者纷纷看好高收益股票领域。由于整体市场表现不佳,寻找有潜力的增长型股票变得十分困难,因此,高收益股票就成了稳健投资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息股票的价格变动幅度不大,算是个优点。不过买卖这类股票也有麻烦,特别是在分红配股前后股价容易起伏。当然,这种情况里头也有些门道,能帮投资者找到获利时机
然而当市场较量加剧时,获利空间逐渐收窄,其间甚至出现逆势操作来牟利的行径,这种情形让伴随权益调整的行情走势,显得既难以预测,又充满变数。
六七月份是港股市场派息环节的集中时段,本文借助历史回顾,向大众揭示港股交易里涉及分红和调整股价的种种较量以及从中获利的途径。
1 初阶博弈:除权必跌
上周四,也就是6月27日,中国神华股价大幅下挫,跌幅达到5.53%,创下一年内单日最大跌幅记录。许多不明情况的投资者感到困惑,纷纷询问“神华发生了什么”,而经验丰富的老股东们则露出了会心的表情,这又再次验证了“除权之后股价必会下跌”的说法。(“除权”在港股中称作“除净”,在A股中则称为“除权”,虽然叫法不同,但含义完全一样。本文将统一使用“除权”这一名称。)
除权必跌的道理是什么?
简而言之,这涉及到一种名为“除息交易”的玩法,依据香港股市的规则,只要在股权登记日前已持有股份的参与者,都能获得分红,就算登记日当天卖出股票也不会受影响。
会有部分投资者在股权登记日前买入股票,在股权登记日当天一开盘就卖出,赚取一次分红,感觉非常划算,然后卖出;股权登记日当天,由于众多投资者卖出股票,股价就会被压低;这就是所谓的“除权后股价必然下跌”的原因。
这种做法对高利率股票特别受欢迎,相当于在几天内获得一份高回报的投资。即便股价出现起伏,只要其幅度小于分红数额,依然可以获利。
神华此次每股发放2.491元现金红利,除权日前一交易日收盘报37.2元,红利比率为6.69%。除权日当天开盘价达37.8元,若顺利卖出的话,额外获利可达0.6元,换算下来,单日收益率已达到8.3%。
这种时机并非每日出现,并且每支证券的境况各不相同。只要股价在除权后能恢复到除权前的水平,该策略就必定获利。这便关系到除权日股价下跌后是否能够回升的问题。换言之,即所谓的“填权”现象。
神华完成除权操作后,几乎达成填权目标。今日最高价达到37.65元,恰好与除权前一日收盘价持平。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完全填权的过程。
是不是所有股票除权日下跌之后都会填权呢?答案是:不一定。
中信股份在6月27日经历除权,当天股价下跌了3.37%,第二天则上涨了2.16%,最终完成了填权动作。紧接着的7月2日,该股最高价已经超过了除权前的水平,标志着其成功收复了除权前的价格,实现了完整的填权过程。
今年5月24日,港铁公司进行了除权操作,当天其股票价格降低了4.2%,第二天又出现了2.27%的上涨,然而随后股价持续走低,至今仍未恢复除权前的水平。
股份在除权后是否能够回升,主要受到当前市场状况以及个股自身的表现、价格走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权后股价未能反弹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今年6月11日吉利的股票进行了权益分拆。当天它的价格降低了1.89%,第二天继续下跌了4.82%。紧接着6月21日又发生了特别股息的权益分拆,股价再次下挫了2.9%,第二天又跌了1.12%。这两次权益分拆之后,股价都没有回升到除权前的水平。
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形下,股价在除权后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涨,因此很多投资者会借助这个现象进行操作,这被称作“炒填权”。这种炒作除权与填权的活动相互映衬,构成了港股市场中的一个显著特色。
2 进阶博弈:除权真的必跌吗?
然而,岁月流逝,权息派发后股价必然下跌的论断虽在道理上站得住脚,但在除权当天股价不降反升的状况也屡见不鲜。所谓的派息后必然下跌的铁律,如今正显现出些许的破绽。
举一个近期的例子。
今年五月十七日,腾讯实施权益分派,当天股票开盘后曾一度上涨,随后有所回落,收盘时上涨了百分之零点三六,并未出现下跌情况,因此不存在下跌。第二天股价小幅波动,最终收于平盘状态。由于除权当天股价没有下跌,所以也就无从谈起所谓的“填权”现象。
此外还颇具玩味的是,在这次除权的前一个交易日,恰逢第一季度财报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股价大幅开盘并持续上涨,最终收盘时上涨了四个百分点,因此便形成了除权前一日,除权当天,以及随后的“填权日”,这三个交易日连续出现在高点位置的罕见景象。
除权日不跌的另一个案例,是刚刚6月6日派息的中国移动。
除权当天股票价格增长了1.77%,第二天在“填权日”股价又上涨了0.47%。接着股价小幅波动了几天,之后再次开始上涨。根据图表分析,6月6日这里发生的除权和填权现象并不明显。
第三个案例也是今年的大牛股中海油。
股票在6月13日执行了权益分派,当日行情图形态为星形,最终价格上涨了1.23个百分点,次日价格略微下降0.47个百分点,并未出现通常情况下的除权后价格下跌以及随后的填权上涨现象。
这三只股票实施除权后股价未下跌,主要由于它们的分红比率不高。例如腾讯公司,这次每份股票分配的利息为3.4元港币,而股票价格接近400元港币,分红比率低于1%。这种情况难以吸引专门进行除权交易的投资者。
中国移动这次分红2.4元,股价徘徊在74元,派息比率为3%。尽管这个比率超过腾讯,但若和神华高达7%的收益率相比,仍显逊色。中海油每股发放0.66港元红利,若以20元的股价计算,派息比率同样在3%附近。整体而言,这类投资产品的吸引力并不突出。
这三只股票都是今年表现突出的热门股,价格持续攀升,股东回报可观,因此购买者不愿意在股权除息之后卖出股份,从而不会在除权当天出现股价下挫的情况,既然股价没有下跌,自然也就不存在股价回升至除权前的水平。
因此归纳一下,高股息的股票在除权日时往往会出现价格下调,股息率越高就越容易吸引专门进行除权交易的投资者,所以除权日价格下跌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然而5月17日港铁公司股息率同样达到3%,除权日股价却大幅下跌。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了进行除权交易和期待股价上涨的复杂性。
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能完全体现复杂性的所有方面,红利税的存在,导致与除权和填权相关的交易行为,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并且呈现出竞争白热化的状态。
3 无限博弈:红利税与“逃权”
与红利税密切相关的一个特色概念叫做“逃权”。
股份减持是为了避免分红所得税,在除权日前实施的行为,即持股者卖出股票,不再领取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弃息。
现在来总结一下,所谓“炒除权”,指的是在股权除息日之前买入股票,领取分红,然后在除权日当天卖出;而“逃权”的参与者是在股权除息日之前卖出股票,放弃分红,之后很大可能会在除权日之后重新买入。
由此可见,“终止交易”与“规避义务”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每一次买卖都互为对立,彼此对视时,只能暗自摇头,彼此不屑。市场行情要么上涨,要么下跌,因此总有一方会被另一方从中获利,或者一方会被另一方夺取利益。实力相当时,敢于对抗者才能胜出。
此外,红利税主要面向非本地参与者收取,其中包含少量外籍人士,但绝大多数为内地投资客。港股通启用之前,内地参与者的规模相对有限,因此“逃权”现象较为孤立,多数情况下市场走势遵循除权日下跌,次日反弹的模式。
不过,随着港股通启动,内地参与者的议价能力获得增强,由此引致围绕权益调整、价值回归和潜在套利机会的较量愈发白热化。
典型案例:兖煤澳洲。
兖煤澳洲归属于兖州煤业旗下,在澳洲设有分支机构,毋庸置疑是一家正规企业,其市场价值高达480亿港币,是市场上规模较大的股票之一。然而,像这样市值庞大的股份,在股权分拆及相关操作过程中,居然也能展现出诸多变化,实在令人赞叹不已。
到了2022年9月5日这天,公司实施除权操作,每股派发的股息为0.527港元,参照当时的股票价格,计算得出的股息比率大约是1.5%,这个比例并不算突出。
然而在除权那天,股价猛增了8.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恒指正经历着毫无抵抗的下滑。除权次日,价格又上涨了4.02个百分点。尽管除权日股价大幅飙升,本不该再谈填权之事,但所谓的填权日,指数依然暴涨了4个百分点,当天恒指依旧毫无抵抗地持续下跌。
若算上除权日前一日的4.22%升幅,连续三日股价已累增16%!并且第三天再猛增13.86%形成长阳线。9月1日股价为30港元,到9月9日已攀升至38港元,涨幅接近三成!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很简单,这就是针对“逃权交易”的一次经典的狙击。
兖煤澳洲是众多内地投资人的热门选择。当时内地投资人普遍倾向于规避红利税,不再按规矩交税的人逐渐增多。本地的大投资者对此心知肚明,明白内地投资人会采取这种做法。
于是他们在除权日之前一天,开始发力。
起初股价上涨了4.2%,那些想离场的人或许还觉得占了便宜,打算在高位卖出;他们暗自盘算除权后股价会大幅下跌,到时候再捡回来,心里美滋滋。不料除权当天股价又飙升了8.6%。这下想离场的人懊恼不已——但转念一想股价总不能连续上涨吧,于是打算等第二天回调时买入,结果第二天股价又上涨了4%。
接下来连续两天持续下滑,最终在9月9日实现了13.86%的显著上涨,当天交易量也明显增加,形成了逼空行情,表明那些想要规避风险的投资者已经无法忍受卖出时的损失,完全放弃了原有的立场,转而投身于多头市场,不惜高价买入。然而,结局正如预料的那样,随后股价急剧下跌,从38点跌至21点,几乎减半。
假如某个规避监管者先是在三十元价位卖出,随后在38元价位买入,最终在21元价位再次卖出,这般操作过程带来的失落感受实在难以言喻。有传闻称,在那个时期雪球市场上已有部分人士计划组织团队前往澳大利亚寻找兖煤进行所谓的“权利保护”活动。
4 总结
今年5月9日,有非正式文章散布关于港股或许会取消股息税的流言,当天高收益股票类别整体出现剧烈波动,这显示了市场参与者对于该信息的积极响应。
确实,红利税作为一项政策,本身就带有不合理的因素,并且它的实施让市场对于除权填权的操作充满了更多变数。过去那种通过“炒除权”让除权后股价必然下跌,再利用“炒填权”在反弹时获利的情况,如今都变得难以预测了。
期待未来取消红利税政策,让市场交易变得更趋公平,信息也更为公开。
当然,从长远角度考虑,投资应当遵循正确途径,毕竟高息股这一领域在当前阶段是香港股市中难得具备持久投资价值的板块,短期内的投机获利难以把握,但若长期坚持持有,则能收获可观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