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伦尽分 立德树人
——山东国学师资班培训心得
磁县来村中学 杨坤
二零二一年四月,我有幸加入县教育体育部门举办的国学研修项目,跟随许局长、李主任、申校长以及众多杰出同僚,前往山东正心国学院参与第二十五期中华传统美德教师研修班的进修。这次外出收获颇丰,让我再次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微,深刻体会到今后在个人修养与职业操守上,必须恪守伦理本分,注重品德培育。
一 感恩
首先感谢教体局举办此次活动,让我得以前往山东正心国学院深造,聆听高人的指导。经过学习,我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净化,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一次道德层面的重塑,从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惟道惟微”有了全新的理解,收获颇丰,满载而归。“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次学习真的就是给我注入了思想的活水,使我心目豁然。
感谢能和杰出人士为伍。知乎有个疑问: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更出色?有人给出的最受好评的回应是:和优秀者在一起。《劝学》中有言:“蓬草生长在麻丛中,无需扶持就挺立;白沙混入黑泥里,就会与之同色”和什么样的人交往非常关键。这次进修期间,我观察到许局长表现得镇定自若、心怀仁爱、引领众人,对我们关怀备至;在狭小空间里坚持每天走五千步的自觉。梁老师性情温和,举止稳重,学习态度非常认真,每天清晨就能听到她吟咏诗篇的声音,并且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给我们,在各个角落尽心尽力地传承和推广中华传统美德。艳茹学习非常刻苦,王莉性格开朗,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大家都非常尊敬长辈和老师。领略到申校长的温文尔雅和学识渊博,体会到谢校长作为泰斗对众人的悉心指导和亲切态度,注意到霍校长沉默寡言却行动果决,赞赏杜校长思维活跃,感受到海山大哥的质朴诚实,欣赏郭雪然的才情洒脱,佩服李主任在活动安排中的勤勉尽责和周密考虑。每位师长都令我印象深刻,各有值得我效仿的长处。
感谢我的国家,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组织带来的关怀。这次学习期间出现的状况使我深刻体会到党的照顾和政府的体贴,体会到自己国家的实力,对民众的担当,感受到组织的人情味。疫情暴发后,政府部门迅速应对、高效统筹,隔离期间严格管控,生活物资供应充足,这些都让我们每个人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幸运,心中充满感激之情。虽然隔离期间我们无法外出,行动受到约束,但精神世界却极为充实和开阔,每天通过互联网观看直播课程,不仅没有影响学业,反而获得了多次学习和深入理解的机会。检测过程经历了四次核酸,其中口腔取样比较轻松,鼻腔取样却相当痛苦,还抽了血样,这些措施恰恰反映了政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初隔离时内心确实感到担忧,总担心发生意外,但经过几次全体检测均为阴性的结果公布,加上时间慢慢过去,心情逐渐变得平静,同时也充满感激之情。我自认为这次经历祸福相依,也非常宝贵。
二 敬畏
经过这次学习过程,特别是听了各位专家的授课,加上谢校长和申校长的课前讲解,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领会,认识也更加深入。觉得古代先贤们的思想体系非常周全,包含探究事物、增长智慧、端正思想、真诚意念、完善自身、管理家庭、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内容;他们对于宇宙中所有事物和自然法则的思考,既广阔又精细;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把握,非常深刻且准确。他们对于人性中负面因素采取一种包容、引导、接纳的立场,持续提供提醒和指导,促使人不断修正自身、提升修养,最终实现内在圣贤外在王者的境界,达到与天地并列的崇高地位。
中国人常提及“良心”“善念”等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唯心主义范畴,它实际上一直致力于探寻人、事、物发展运行的客观规律,即“道”,这是一种真正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中不存在上帝、耶稣这类神祇,即便提及的“真人”也是指通过修炼达到“得道成仙”境界的人。如果说有特定的信仰核心,那便是相信天道的安排,以及敬仰祖先的传承。祭拜上天与先祖,是华夏大地所有节庆习俗的本源,诸如过年、扫墓、龙舟节、月圆之夜等。
这件事让我深受震动,由此也确实萌生了一种崇敬,一种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文化的崇敬之情,一种对古代先贤由衷的景仰之感。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特别称颂孔子时引用的那样——“《诗经》上有言:’像高山一样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虽然自己未必能达到那种境界,但内心却一直向往着。我此刻的心态确实如此:对于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遗产,既充满崇敬,又抱有景仰,同时还有着深深的憧憬。
三 自省
必须循序渐进地重新从零开始学习,这种学习要追本溯源,确保准确无误,要逐字逐句研读经典,逐章逐卷逐步提升。对照“五伦”“八德”进行自我检查,检查自身在“五伦之道”里,父子间是否亲爱,君臣间是否合义,夫妻间是否有别,长幼间是否有序,朋友间是否守信;检查自身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上,是否有德行缺失。有缺失的方面要修正,盘上铭文说,“如果能够每天更新,就应当天天更新,并且持续不断更新”,《诗经》说,“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我们反复强调要维持繁荣发展,持续提升就必须时常修正错误,不断革新。
对于孝亲敬长和手足和睦这些方面,我原先自认为处理得还算到位,基本上能够做到奉养双亲,与弟妹相处融洽,然而霍跃宏校长的一番话语突然让我警醒,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家里共有三位女性成员,弟弟和妹妹都毕业于知名高等学府,在大城市安家落户,职业发展顺利,物质生活富足。我初中毕业那会儿,成绩相当不错,但母亲却不同意我继续读高中考大学,执意让我去当师范生,最后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在县城里做了一名老师。在此之前,我一直把没上大学这件事当作毕生的遗憾,成了心里一个解不开的疙瘩,其实心里对父母也有些怨气,觉得要不是母亲非要我走师范这条路,我同样能大学毕业,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天地。那天听到霍校长说起他的过往,了解到他哥哥在县城谋生,妹妹读大学,唯独他留在乡镇陪伴父母长达二十年。这让我猛然意识到,我虽然也是在小县城被留守,却实际上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在我遭遇任何艰难险阻时,父母总是最先伸出援手,提供切实的援助和指点;当我感到委屈烦闷时,我随时可以投奔父母,在和睦的亲情环绕下驱散那些负面感受,汲取再次出发的勇气;在我能力有限,不知如何维系家庭和睦时,父母以孝顺仁爱之心,谦让宽恕之举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从父母那里真的学到了许多宝贵的品质。再说我入学很早,当年考中师校很不容易,必须学业成绩极为突出才行,并且政府提供资助,一毕业就能获得正式职位,在那个年代确实是许多寒门家庭的首选方案。对于没有稳定工作、饱尝生活艰辛的父母而言,孩子能有一份安稳体面的职业已是最大心愿。“身体有病,会连累父母担忧;品德有缺陷,会让父母蒙受羞耻”。至今为止,父母始终把我们三个女儿看作是他们毕生的荣耀,我们没有任何借口去令父母心烦意乱,或是让他们感到沮丧。
《了凡四训》里,袁了凡先生立志要完成一万桩好事,但县令工作太忙,没空去做那些所谓的善行,为此他非常烦恼,到了深夜睡觉时,就做了个梦。梦里,有位神仙指点他说,其实他早已做满了应做的善事。袁了凡感到很奇怪。神仙解释道,单是减免百姓的赋税,就顶得上做了一万桩善事,还告诉他,在官府里,正是修行的好地方。他说完,随即放声大笑着离开了。我由此思忖,所谓“衙门之内可建功”真是至理名言,倘若你担任一县之长,你的一项德政就能使数十万县民受益;倘若你执掌一省大权,你的一项善举就能让几千万乃至上亿省民受惠。我不过是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却要面对数十名学子,这数十名学子,代表着数十个家庭的希望,他们未来将成为各行各业中坚力量,为祖国贡献力量,因此,我不仅是在传授知识启迪心智,更是在为国家培养栋梁啊!只要我认真管理好集体,精心授课,恪尽职守,就是在行善积德啊!并且,若能站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高度来履行教育职责,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四 力行
正心国学院的教学宗旨阐述得十分透彻,主张求学重在培养品德,求学重在激发志向,求学重在实践行动。其中强调的实践行动,一方面是指我们自身如何亲身实践,另一方面是指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如何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奠定人生基础。
学科教育里怎么融合渗透?社团活动里怎么组织学习?国学进课堂活动搞了很久,但真正能落地、让所有人都受益的方法实在想不出来。我只能根据自己工作情况,琢磨出一种想试试的方案。我是初一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打算把国学和班会课结合起来,每周上一节国学主题班会。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弟子规》《孝经》《论语》展开,首先强调树立志向,然后考察实践能力,上台分享实践心得,同时留出时间引入新知识。这种模式不断重复,每周持续渗透,目的是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培养高尚品德,坚定志向,注重实践。如果效果显著,班级管理或许能达到顺应自然的境界,并且能让学生获得终身裨益。
杨坤
2021年4月20日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