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楚旧时私塾教育,是否该先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典籍开始,这种做法合乎常理,然而,往昔,学问体系较为单一,儿童时期除了被大量灌输入国粹知识,几乎别无其他学习内容,那么,当今社会,若继续向孩子们灌输这些“仁义道德”“诚信谦让”的教诲,便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这样做又有多大的必要呢?
教育应当注重榜样示范,特别是在规矩品行方面,儿童主要向父母、师长以及他们信赖的家人学习,其收获远超书本知识。反过来讲,即便教会了孩子道理,若他们无法在生活中见到相应的实践,而成年人自身却未做到,这对孩子会造成何种后果呢?所以我不主张过早地向孩子传授《弟子规》之类的内容。
我觉得,给孩子们入门国学最合适的读物是清代车万育的《声律启蒙》,或者李渔参照《声律启蒙》创作的《笠翁对韵》。它们不仅是练习诗词、对对子的基础材料,还涵盖了天象、疆域、草木、飞禽、人物等自然与人文的诸多常识,只要指导得当,就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这两部书的核心内容基本相同,挑选其中一本即可。倘若这两册书籍能够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那么他便会萌发研习古典诗词的爱好,从而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培养起探索文学殿堂的渴望。
一个人博览群书,气质自然会显得不凡,孩子一旦培养出对学习的热情,日积月累,知识就会慢慢覆盖他天性中的那些不良习气,我想,尽管他们都是同时代的人,车万育与李渔的见识,比起《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要高得远不止一点点。
《幼学琼林》同样值得推荐,书中收录了各种典故传说、社会规范、精辟言论、自然知识、宗教信仰等内容,种类繁多,堪称古代中国知识的总集。
源自《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的古代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论语》等作品。
国学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德、文、言、行、政。
一、德
就是“品德修养”,通过研习传统经典,引导孩子懂得礼仪明白事理,指导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弟子规》为古人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礼仪指导。认真研读这部典籍,有助于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明白要尊敬长辈关爱幼小,做事讲究分寸,为人勇于承担责任,懂得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从而展现出君子的风范。
古人未经历青春发育阶段,也未接受文化教育,他们九岁就能靠售卖书法作品维持生计,写作文章时便开始担忧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这得益于国学教育的熏陶影响。而当今的孩子们却普遍存在叛逆和青春期,实际能力增长有限,正经学业却鲜少投入,唯独脾气变得暴躁易怒。
传统教育的入门课程涵盖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这些典籍,它们都强调品德修养的引导,旨在培养孩子成为心怀敬畏的谦逊之人。
二、文
就是依照韵律写作文,引导孩子感受美,使内在的情感在传统文化研习中受到触动、感染、提升,从而“话语是内心的表达”,“亲手书写内心的真实”。
韵文学包括《笠翁对句》《唐诗》《宋词》《元曲》等。
这部分学习得益于诗词格律诗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以及诗人所抒发的深厚情感,不仅使学习者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还能激发其内心的情感共鸣,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语言组织能力。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到:文章是治理国家的要务,是能够流传后世的不朽伟业。这并非仅仅因为古代缺乏电视和网络,精神生活相对匮乏,而是由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写作时极为用心,都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尤其是那些经典著作,落笔之前就会想到未来的子孙后代,因此对字句反复推敲,精心构思意境,选用庄重而华丽的措辞,真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凭借专精,总能不断有所领悟,才智因此源源不断涌现,写作起来越发顺心如意,精彩绝伦。
正是因为这样,古代人的文学著作,我们若不用专注去阅读,不用用心去领悟,不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不懂得音韵格律、不明白押韵规则,就难以领悟其深厚的艺术魅力。
三、言、行
古人注重“表里如一”。传统学术最强调“品德修养”,个人内在的境界决定了外在表现的层次。
从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读物,到深入讲解《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这些经典,都致力于端正人的思想行为,涵盖“为人准则”“交往方法”“治学原则”“君子风范”等诸多方面,旨在培养孩子成为品德高尚且表里如一的人。
四、政事
这个指可以谋生的专业技能。
如今学校的核心任务,主要就是传递知识。这里是学习技艺的地方。
人的禀赋存在差异,有的比较突出,有的相对平凡,所以在知识传授的场所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运用自如。
以前,假如读书不成功,可以转而去习练武功,不必只死死盯着书本知识这一条路,当时学习的渠道没有区别对待。社会地位的衡量,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他的品德表现。
《史记》中的人物篇章、《汉书》的某些篇章,比如货殖篇、食货篇,都是极好的专业学问参考资料,它们讲述了一个行业的来龙去脉,并且在文末还阐述了该行业的道德规范。
当前状况变得错综复杂,标准发生了改变,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领域被视为有发展前景的。所以,勉强维持生计,或者仅仅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在行动时变得急躁、缺乏专注。这种不良氛围的影响极为严重,已经波及到正在校的学生。
我以前上学那会儿,氛围相当单纯,尤其是高中,学业几乎就是唯一重心,几乎没什么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跟如今的学生不同,他们脑子里塞满了过多的社会信息,好像什么都懂一点,其实真正精通的领域并不多。若家长具备显著的目标管理能力,或者教育机构施行合理的教学步骤,分阶段拓展学员的眼界,促使他们触类旁通并应用于实际,即便如此,仍需考虑个体的先天条件与能力。
因此,即便是对专门学问的指导,也还必须以个人禀赋为根基,同时注重积极的启发。
十五一八年,王阳明先生在平定南赣地区的叛乱之后,为了开导当地民众,恢复地方教育,特意撰写了一篇《训蒙大意》,赠送给社学教师刘伯颂以及其他人。
在《训蒙大意》这部作品中,关于培养下一代的方法,王阳明详细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阳明先生说: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以上,说得很明确,就是做人的道理。
这归根结底还是阳明心的主旨:致良知。
做事,首先必须懂得为人处世。正如郭德纲所言:想要表演相声,应当先学会为人。大宋心学课程也常常强调:练习书法,关键在于修养品德。
做人的道理,需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才能真正学到:
1、歌诗
2、礼仪
3、读书
王阳明先生认为,培育和滋养的方法,应当引导他们唱歌诗歌,来抒发他们的志向,指导他们练习礼仪,来端正他们的举止仪态;劝导他们读书,来开启他们的智慧。
这几句放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陈独秀先生的解释:
这些话语,体现了先生的教学方式。诗歌最能触动人心,礼节有助于塑造品格,读书和吟诵能增长见识。因此,先生借助这三种途径,来教导孩子们。
那具体怎么做到呢?
1、从歌诗。
王阳明阐述道:那些引导他人吟唱诗歌的人,目的不只是激发他们的志向和心意,同时也是让他们通过歌咏来释放内心的狂躁呼喊,借助音律来抒发郁结不舒的情绪。
陈独秀先生解释说:
这些话语意在阐述教导学子歌咏的宗旨,明星的歌词能够激发学生的志向,孩子们的欢快性情也能因此得到培养,孩子们忧郁迟钝的状态可以借助此法得以消散。
2、从礼仪。
王阳明先生讲过,引导人练习礼仪,不只是要端正他的仪态,也是为了让他周旋行礼,以此活动他的血脉,弯腰起立,伸展屈折,从而强健他的筋骨。
陈独秀先生解释说:
这些话语,意在教导孩子们学习礼仪的缘由。礼仪的规范,不仅能让孩子们变得庄重有礼,而且有助于活动身体,促进血脉流通,增强筋骨强健。
3、从读书。
王阳明先生认为,劝导他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启发其心智,也是为了深入钻研,保持其心性纯净。通过抑扬顿挫地朗读,可以抒发其志向。
陈独秀先生解释说:
这些话语,旨在教导孩子读书的宗旨,不仅在于启迪他们的心智,更在于陶冶他们的品格,支持他们的抱负。
我国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对民族传统抱有强烈归属感,尽管当下部分人声称“先辈的遗产”已经落伍,然而一旦成年融入社会,便会察觉具备高尚品德,勇于负责,通晓正道,举止得体的人,往往能够最终建立丰功伟业,享受幸福人生。
总而言之,开展传统学术培养,你会得到一个态度温和、举止得体、做事踏实的小家伙,同时也能营造一个安宁和睦、生活愉悦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