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网络应用日益广泛,手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变得十分迅速。为了适应年轻人频繁更换手机的习惯,网上租赁服务开始进入公众生活。这原本是一种新的消费趋势,但最近一些报道的情况,却使人们对这种新兴消费产生了新的认识。
手机租赁市场环境恶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披露,去年十一月,四川一名顾客叫李先生,通过租赁小程序租用了一部成色达九九的新手机,存储容量为二百五十六吉,租用期限为一年,分作十二次付款,首期费用只需一元,随后的十一个月里,每个月需要支付四百四十五元三分三厘。到今年十一月十二日,租赁合同期满,按照协议条款,李先生有权退还这部手机,或者支付超过六千元的费用来永久拥有它。考虑到购买价格过于昂贵,李先生决定不续费,而是将手机寄回给销售商。
但是,商家在收到手机之后,没有结束合约,反而要求李先生赔偿将近一千元的损失费用。李先生称,商家在签收后,发送了一张检测单过来,检测单上显示存在轻微的刮痕,而且扬声器无法使用。
租用手机时,有时会在还机日面临被收取赔偿金的问题,手机监管锁也令许多租机者感到困扰。这种手机监管锁是商家设置的一种约束手段,一旦租客拖欠租金,或者延迟交还手机,该设备就会被锁定使用。
记者在某个应用商店的手机租赁平台评论区发现,有用户表示手机监管锁让他们使用时感到很不放心,总担心租赁的手机会泄露个人隐私。
若非万不得已,切莫冒险去碰这些,更不可为迎合自身的欲望而承受更沉重的损失,手机分期付清后,须一次性缴付六千余元的解约金,方可成为该机的合法持有者,有位租赁苹果机的顾客在社交网站上这样陈述。
黄女士曾经试过租用手机,毕竟手机型号几年就要换代,一直买新的开销很大,所以想试试租手机,但仔细一算,发现租机月费和分期买机费用差不多,就作罢了。她对记者这样说。
通过黑猫投诉平台获知,手机租赁相关投诉信息累计达2755条,其中反映较为集中的有“多收折旧钱”“费用偏贵”“买断费用偏高”等,表明手机租赁行业确实存在不少弊端。
出台相关法条规范市场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兼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朱克力向媒体人透露,从经济理论视角审视,手机租赁行业本质上属于“租赁经济”模式,参与者以支付租金的方式换取手机的使用权,而非获得手机的所有权,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个人接触新科技的成本,同时缓解了其在短期内面临的财务负担。
朱克力指出,商店需要在显眼位置公布租赁手机的整体开销,涵盖月租与单次支付项目,让顾客能清楚对比购买与租赁的代价;必须防止店家借助抬高租金或增设隐藏费用来攫取暴利,维护市场公正环境;要健全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确保顾客在遭遇商家违规操作时,能够简单快捷地申诉和主张权利。
商家的租赁合同里,要清楚写明租赁时长、租金数额、首期费用、解除租赁的条件等细节,防止条款含糊不清。商家在租赁期满后,提交的检查报告需要公正客观,不能作为向用户收取不合理款项的借口。政策方面应当制定相关法规,对手机租赁行业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其稳定进步。
北消协提醒:租赁手机需谨慎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理事陈音江向记者透露,租赁手机中“以租代购”的推广手段暗藏玄机,部分不良商家在此模式下有所隐瞒,令消费者以为获得了极好的优惠,等到租赁手机第一个月期满,后续的租金就附加了“低价”的代价。
陈音江告诫人们要增强防范意识,小心租用手机设备。租手机时,务必挑选持有合法经营许可的店铺,切莫在缺乏保障的摊位租借,以减少后续可能遇到的麻烦。同时,租用前需弄明白各项规定,比如月度费用标准,租期届满时的手续,以及整个租赁过程中个人利益是否得到维护等细节。
最后,陈音江着重指出:倘若购买者碰上店铺不公道的定价,租赁费用过高的情形,务必保存与店家往来的凭证,并设法同商家洽谈化解。倘若店家蛮横不肯处理,购买者有权向消协等官方机构申诉,或申请仲裁,抑或向法庭提起诉讼,以此来捍卫自身的正当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