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求职主要依赖网络平台,虽然众多招聘平台上的职位信息真伪难辨,但薪资水平大多比较可靠,然而其中混杂着不少陷阱,只有避开这些风险,才能成功入职心仪的企业,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招聘网站很多公司都存在夸大薪资待遇的现象
最常见的虚假宣传就是,为了招揽更多应聘者注意并促使他们申请职位,许多招聘人员会故意将薪资区间写得宽泛一些,其核心意图就是借助所谓的优厚待遇来诱导他们。
譬如留意到职位上标明“6K-8K”,许多人或许只关注了末尾的8K,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应聘者的报酬大约是6K上下,假如应聘者表现相当出色,收入可能会稍增几百元,而要拿到8K,几乎十分困难,除非是老板特别赏识的杰出员工。另外,存在两个缘由:
第一,打着招聘的名义,实际上骗方案
有些招聘信息在网站上公布的薪资待遇十分优厚,因此吸引了众多应聘者,人力资源部门从中挑选出条件较为合适的候选人,邀请他们参加面试,随后部门主管也会参与面试环节,应聘者向面试官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面试结束后,组织者要求应聘者提交一份作品,以此来评估其实际能力,然而,应聘者提交作品之后,便再无后续消息。
若一个单位人员稀少,却设有众多职位,且薪酬异常优厚,这通常是伪装的甄选过程,实为欺诈计划的实施。
第二,有不少企业薪资的构成有“陷阱”
某些公司招聘时标明月收入六千元,若是销售或运营职位,这并非基本工资,而是底薪、提成及各类补贴综合后的数额,KPI目标设定有许多猫腻且十分灵活,这些是你无法掌控的。
比如这个工作,也可以称作和售卖有关,许多人固定工资或许仅是一两千,其余部分需要依靠个人创造更多成果,通过更多成交来获取额外报酬。
很多企业并不重视招聘,要学会分辨公司好坏,避免那些“坑”
第一,招聘网站上大量简单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
必须承认,在各大求职平台,如智联、51、直聘等,发布招聘信息的多为初创企业,或者大型公司中地位不高的岗位,如果你有丰富的求职面试经历,应该能够注意到这一点,在这些平台上,这些企业提供的薪资待遇通常难以达到万元月薪,尤其对于二三线城市及以下地区而言。
这些岗位招聘后经过短暂培训即可开始工作,十天内就能掌握工作技能,新进员工即使能力普通也足以应对所有工作事务,部分刚入职尚在实习期的员工,工作效率已经能媲美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但他们领取的薪酬仅为老员工的一半,例如每月3000元以下。
这些公司其实并不需要特别有能力的人才,他们清楚厉害的人根本不会去招聘平台求职,因此只需瞄准那些刚离开学校、经验不足且对薪资要求不高的年轻人,故意把招聘的待遇标得高一些,这样自然容易吸引人,等面试时再想方设法降低实际报酬,诱导他们先入职,等这些新员工逐渐成熟、意识到需要加薪时,就找借口辞退他们。周而复始,永远可以用最低成本、最听话的年轻员工。
所以,若你打算应聘的职位,属于任务单一,需要大量重复操作,且容易被替代的类型,就需要谨慎考虑,这类企业用人门槛很低,极有可能不会兑现职位说明中的薪资承诺,即便偶尔兑现,后续也很容易找到替代者来取代你的位置。
第二,招聘网站是按照套餐,而不是招聘的职位数量收费
一个招聘方案每年能发布一百个岗位,即便人力资源部门暂时无人招聘,也会将它们持续发布,不断筛选简历,绝不造成资源浪费,部分公司长期用高薪设置一些职位,意图就是所谓的“留有后手”,等到需要招聘时,再查阅这些职位,一旦最终找到合适人选,该岗位也不会被取消,毕竟维持发布状态并不会增加额外费用。
许多公司针对此类情况,时常会招募一些后备人员,初期以优厚待遇招揽,面试阶段再透露实际薪酬远低于预期,接受即可,拒绝也无妨,毕竟企业并非迫切需要填补职位,且虚高的薪资确实能招徕大量应聘者,这既能有效利用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量及数据,同时多数面试者最终会做出让步。
归根结底,公司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取你最大的能力,招聘平台有个很反常的“自动更新”设置供公司使用,这就解释了为何你总感觉某些职位仿佛见过,历历在目,老是在眼前出现,难以分辨是新发布的还是早已存在的。
所以,在找工作时,你需要辨别很多公司的招聘信息是不是宣传,那些长期在招聘平台发布的各类职位,它们真正的意图并非招聘,而是做宣传,因为这种广告成本非常低廉,对于这类公司,你就不必过分关注它们所说的内容,更不该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如何判断企业给出实际工资,是否与招聘网站所写相符?
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合法,可以考察其经营体量、注册地点、所属领域、主要业务范围,以此获得初步印象。要了解职位的市场薪资水平,需要广泛比较相同地域、相同行业、相同职位的普遍报酬标准。比如当地清洁工人的常规收入是1500元,那么4000至6000元的薪资区间就显得异常。
销售类岗位通常有浮动薪酬,多数招聘平台公布的薪资区间缺乏参考价值,多采用基础工资加提成的方式表述。若对方告知待遇为八千元,需进一步确认,这是业绩最优者的收入水平吗?公司里业绩最出色的员工数量有多少?
倘若对方拒绝正面回应,而是提议等你到现场面试时再谈,那么电话那头极有可能是第三方劳务机构邀请你参与面试,他们对于公司的业务运营,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内部的运作机制,实际上并不十分清楚。
如何避免被不靠谱公司坑,把损失降到最低化?
第一,提前未雨绸缪
巴菲特曾言:唯有海水退却之际,方能识破赤身游泳者。此语对投资家而言,确有道理。然对求职者而言,务必洞察某些赤身游泳的征兆。部分赤身游泳的企业,其弊端昭然若揭,寻常人皆可察觉其经营不善,譬如:
薪资和奖金暂时停发了,你入职前已有不少人被裁或主动离职,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不择手段(削减福利,取消培训等);这些情况在面试时能间接察觉,面试官即使不明说,你也可以从细微处发现端倪,只要能提前察觉到公司经营不善的迹象,就能有足够时间提前准备,待遇如何并非要紧,避免上当受骗,不浪费时间和精力才是关键。
第二,薪资最终以跟面试官谈判的结果为准
关于薪酬事宜,既要参照行业普遍的薪资标准,又需要着重与面试官商讨,主动向对方提出薪资要求,我之前也发布过相关内容,例如《面试中擅长谈钱的人,一开口就占优势:助你薪资倍增的三种策略(点击链接即可阅读)》等文章,最终的薪资数额,是由与面试官的协商过程所决定。
无论网上公布的待遇多么优厚,或者人事部门在通话中承诺的多么丰厚,最终能否实现,必须等到与最终面试者面对面交流之后才能确定。因此,个人需要有清晰的判断,切勿轻信。
如今获得工作机会并不难,但寻得优质职位却十分困难,面对数量庞大的网络招聘内容,必须具备辨别真伪的技巧,要能够分辨出哪些是虚假的资讯,毕竟求职固然关键,但个人安全更为重要,特别是长远的发展不允许被各类不实信息所干扰。
一本读物,一个教程。“壹创新商学”进阶读物课程,每天提供商业、工作领域知识要点,三亿职场人员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