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所接触,发现他们逐渐倾向于选择“躺平”的生活方式。这种“躺平”并非意味着放弃进取和停滞不前,实则是不再积极投身于竞争之中,对现状予以接纳,同时将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欲望相应调低。
1.高校和研究机构躺平
高标准的条件难以达成或实现,例如某知名高校的规定,晋升为教授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的课题项目,并且至少要有300万的资金收入,才有资格参与评选,面对这样的要求,有些人经过评估后,最终决定放弃晋升的机会。
科研机构中存在一种情形,那就是你的导师通常被称作“老板”。除非你是院士或行业内的顶尖人才,否则申请到资金或项目会非常困难。此外,圈子文化或山头文化现象在这里较为普遍。
年轻时我甘愿像牛马一样辛勤劳作,然而步入中年,我已不愿再承受牛马的辛劳。老板对此不悦,与我何干?我选择不积极投身竞争,任其自然发展。
2.体制内企业员工躺平
由于细节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或瓶颈。在追求进步与提升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和背景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因素不容忽视。若到了40岁仍无法晋升,便应放弃这一念头,调整心态,接受现实。
此外,企业领导层年轻化趋势明显,四十到五十岁成为了众多企业担忧的年龄段,这个时期的人们往往开始选择放弃奋斗。随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陆续退休,七十年代的人则步入退休的倒计时阶段,而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正在计算自己退休的时日。特别是四十、五十岁的人群,他们开始感受到被边缘化的压力,一旦有意愿投身工作,却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3.体制外企业员工躺平
这位大姐在非体制内企业工作,近几年来工作状况波动较大,频繁更换职位,所从事的工作较为辛劳,收入并不丰厚,而且她单身一人,还需肩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
今年我决定辞去工作,先去领取失业保险金,等到明年我50岁时,打算选择以工人的身份退休。退休之后,我打算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赚一些小钱,同时也有时间照顾年迈的母亲。生活中固然有诸多不易,也有许多无奈,选择“躺平”并非我的初衷,只是因为想做的事情并不多,且好的机会也不多。
躺平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它只是对现状的一种接受,是对自我的一种宽容,是顺应自然的态度。这就像许多父母,他们选择宽容孩子,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接受孩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这其实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再退一步,也是为了放过自己。
近年来兴起的低欲望和极简生活潮流,促使部分人开始尝试这种生存模式,他们减少了对生活的过高要求,甚至不惜降低生活品质。在购房方面,他们不再追求市中心的地段,而是转向郊区;在物品购买上,他们不再追求新品,转而选择二手商品;在消费上,他们努力减少物质消费的支出,以确保基本生活开支的稳定,包括日常的吃喝拉撒以及孩子的教育费用等。
展望未来,形势尚不明朗,但我们仍需保持信念,无论如何,都要保留一线生机,待到严寒的冬季结束,温暖的春天来临之际,我们再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