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因为一条表达不满的留言,个人私密资料就被公布于众,本人及家人遭受部分网友的恶意纠缠和言语侮辱。频繁收到的骚扰电话,甚至包括诈骗电话,让人感到十分困扰。这些情况都表明个人隐私已经外泄,由此引发了强烈的隐私担忧。近些年,相关机构相继颁布了若干维护个人隐私安全的法律规章及行政文件,有力地阻止了个人资料的大规模外泄,不过民众的“隐私担忧”仍会因个别事件一再触动,我们应当怎样守护个人隐私?
普通人的“隐私焦虑”
最近,有个人因为对某个明星的一句普通看法,结果被“深挖隐私”招致网络攻击。“所谓‘深挖隐私’,其实就是以前的‘人肉搜索’,不法之徒经由不正当途径弄到你的私人资料,再在网络上公布,以此实施网络欺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左晓栋指出,个人信息的“匣子”,一旦遭心怀不良者开启,当事人的户籍资料、生活行踪、亲属社交圈等私密信息都可能被泄露,随之将不得不承受来自网络空间的攻击和排挤。
突破隐私的界限并不困难,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个人信息被揭露的困境,社会大众因此感到普遍不安。这种行为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部分未成年的参与人员,有的意图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的则是试图在网络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任奎表示,网络空间具备一定程度的隐蔽性,这让施害者产生了“只要我隐藏在虚拟形象之后,你就无法找到我”的错觉,从而进行违法乱纪的行为。
半月谈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那些被用来“开盒”的个人隐私资料,大多源自海外的“社工库”,这是一个基于泄露数据建立的信息检索平台,不法之徒会依照买家的要求,收取费用进行信息检索。有商家出示的价目表透露,花五百元能买到某人的“全家身份资料及影像关联”,付三千三能买到“住宿记录(含同住者)”,五千元则能查到指定之人的“日常活动路径”。
个人信息交易通常是将新旧数据合并出售,同时掺杂着真实与虚假的内容,一位行业专家向半月谈记者透露。由于所有被贩卖的资料都是非法渠道得来的,很多销售者手中的信息也是经过多人转手的“过时资料”,因此部分内容属于“老数据”,另一些则是捏造的“不实内容”,甚至存在以“贩卖隐私”为幌子的欺诈行为。
我们的隐私如何流入网络“黑市”?
一份点餐记录、一个包裹外袋、街头宣传时填写的资料,都有可能沦为“被拆封”的目标。
外卖和快递是个人隐私被侵犯的常见情形。我的外卖和快递从不填写精确的地址信息,通常放在附近的快递站或者外卖自提箱即可。荣先生有多年网络安全从业经验,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对企业约束之前,网络黑灰产业能够将一家公司的用户数据库整体窃取,导致手机号、收件人姓名、地址等资料外泄,另外一些不法之徒会专门收集快递单据,意图从中获取收件人地址这类隐私数据
投递大量求职材料可能引发个人隐私失密事件。公安部门披露的案例证实,吉林省长春市的执法机关经过调查,发现自2024年1月开始,由王某明充当首脑的犯罪集团,通过伪造的企业注册文件,在求职平台上散布不实的招聘广告,以此骗取应聘者的个人资料,随后将这些资料转卖予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的犯罪组织,从中获取非法收益。应聘者需要保持警觉,首先必须在官方招聘平台寻找工作机会,其次切忌盲目散发个人资料,以免关键隐私遭犯罪分子窃取。左晓栋指出,个人履历中往往涉及大量重要资料,应聘者还应当借助不同途径调查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以免个人隐私被恶意利用。
贪小便宜,参加“领取小礼品扫码”的街头活动会让人轻易放弃个人隐私。“扫码得小礼品”的街头活动,或许是商家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而进行的宣传,也可能是犯罪分子用极小代价骗取个人信息。遇到“街头诱惑”,不参与、不轻信、不提供信息,就是保护自己的最佳做法。厦门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民警洪恒亮表示,被盗取的个人信息或许会用于实施针对个人的精准电信网络诈骗,这种诈骗行为带来的影响,可能比“人肉开盒”更为恶劣。
多方合力方能堵住“黑洞”
关闭个人信息的“缺口”,一方面要求国家在法律和执行方面更加积极,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
近些年,多项法律如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被制定并执行,两高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界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判定与处罚尺度,规定非法获取他人行踪轨迹信息达到五十条就属于犯罪行为,非法获取一般信息达到五千条也可能面临刑事处罚。二零二四年,公安机关持续深化“净网”专项活动,摧毁了诸多买卖个人信息的窝点,全年共查处此类案件七千余件。
任何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非法的隐私买卖,那些掌握大量数据的政府与企业单位尤其需要重视法规的约束。北京康达(厦门)律师事务所的张翼腾律师指出,相关组织必须任命数据安全负责人并建立独立的监察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民众个人资料安全的法规,构建一个能有效防范风险硬隔离的运作体系,从而完全阻止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串通一气的情形发生。
要逐步增强个人隐私安全观念,强化青少年网络活动的法律引导。任奎等学者提出,面对部分青少年卷入“人肉搜索”的网络侵权行为,相关机构需积极介入,在法治宣传中构建完善的家庭与学校协作体系,既要引导青少年避开个人信息交易陷阱,也要借助合适的教育途径,协助行为失范的青少年回归法律轨道。
涉及个人隐私的场合,要尽量隐藏身份资料的关键部分。基层警务人员提醒,日常生活中,比如订餐、寄快递、网络求职等情况,填写个人资料时,要懂得遮盖住地址门牌、身份证号码这类内容,在不需要真实姓名的场合,可以酌情采用假名,避免不法之徒把非法得来的信息拼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