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逸的生活方式,一种消极的态度,一种淡然的心态,一种抗拒过度竞争的观念,正逐渐成为当下流行的处世哲学。是什么促使人们选择这种状态呢?这种状态的根本含义是什么?我们究竟是否应该这样做?
为什么会躺平? 1,目标太高,反正都达不到,懒得够了
目标太难,难以达到,不如躺平,就好像:
2,社会规则-奋斗不能增加财富
GDP中的有效部分总量下降,那么奋斗不能增加财富。
有效GDP指的是满足民众需求的。
无效GDP有:
苏联时期经济总量庞大,主要体现为航空器、火炮、战舰以及核武器等军备开支;此类经济成就与民众的财产积累、生活条件改善并无关联,普通民众并未体会到生活水准的提升,前苏联就是典型例证。
3,阶层固化
一个社会若不使阶层僵化,个人付出的辛劳与展现的才能,便与财富积累紧密相连。就是说,那些有能力、肯付出、品德优良者,其社会位置和财富积累会相应增加。倘若奋斗与天赋同财富所得关联不大,而家庭背景、门第出身等因素影响深远,那么许多人便会降低拼搏的意愿。
4,躺平是国家教育体系失败的产物
如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僵化,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无法创造价值或提升生产力。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无用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等到他们进入职场,却缺乏创新能力和实际生产技能。这种情况导致社会无法产生足够的财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非常低。
5,特别穷是不会躺平的
饥饿难耐的人不会选择无所事事。譬如部分农业工作者及进城务工人员,仍担忧子女温饱问题,他们通常不会安于现状。因此,必须等到社会进步到物质充裕、无人挨饿的程度,人们才会考虑放松生活态度。
6,轻度抑郁
另有一些人选择安于现状,他们承受着轻微的情绪困扰,内心缺乏动力,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时常感到生活空洞,自身也觉得毫无意义。
许多人感到困惑,当前的生活条件较往昔更为优越,但为何抑郁者数量持续攀升,甚至波及部分家境优越的青少年群体,其中原因值得深思,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匮乏以及生活缺乏目标感的问题,当前社会推崇的完美主义观念,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对儿童施加了过高的期望与压力,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否定情绪,若将学业成就与个人价值完全挂钩,忽视其他生活层面的意义,便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虚无感,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时高中生中罹患抑郁症的比例已接近四分之一。
躺平的好处
降低欲望
过度的渴求同样会引发忧愁,特别是人为产生的渴求。选择安于现状是一种被动的态度,其核心在于降低渴求程度。对于那些因渴求过多而承受煎熬的人,降低渴求能够减轻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