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这个说法,近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部分人习惯拿它来调侃自己,另有一些人则对这种态度表示质疑和否定。依我之见,这种现象的出现,实属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结果。
这种社会状态,实际上是经济成长进入同质化阶段后竞争加剧(称为“内耗”)的一种必然表现。
当前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即便劝人保持低调也不被采纳,毕竟那个财富遍地流芳的时期,只要胆识过人,思维敏捷,再配上勤奋努力,踏实肯干,往往都能有所成就,改变现状,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劳动力优势转为追求资本运作,再转变为注重科技突破,导致社会各领域财富分配和资本增值出现根本性变动。商品贸易、产业制造、资本运作、不动产投资、网络科技等领域财富积累方式不断演变,普通人想要显著改善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今,全球的经济格局已高度扭曲。不只是咱们国家的普通人,难以赚到额外钱财,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欧洲那边,境况也未见得有多好。正因如此,近些年,民众情绪激昂的政治主张和活动才会此起彼伏。
一个缺乏资产积累(主要指股票和房产)就无法实现财富增长的时期,人们选择“躺平”便成了常态。一个就算拼尽全力也可能沦为体系内竞争牺牲品的阶段,“低欲望”也就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
当下全世界的经济增长,都面临“心脏衰竭”的问题。
美欧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以及中国这样的特殊体制国家,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快速进步,都已是过去的篇章。当今时代,尽管人们创造了许多看似宏伟的术语,但这些术语与实质性地提高生产效能,例如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所展现的那样,相去甚远,它们难以带来巨大的财富增量。
做蛋糕的增速持续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这时候,分蛋糕的人之间必然要展开更激烈的争夺,话语权小的人,选择不再参与,反而是最明智的做法。
人的快乐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他在整个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如下几个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当财产总额持续上升,社会地位亦能凭借个人拼搏加以改善,此时人们的进取心最为旺盛。
当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但社会地位不易提升,人们的进取心就会显著减弱。
当财产总额维持原状或者出现下降,但是社会比较中的位置相对容易提升,那么积极进取的意愿也会比较强烈。
当物质基础保持原状或者出现下滑,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也难以获得提升,此时努力工作的意愿就会变得很微弱。
经济规模关乎财富绝对数量,资源分配关乎财富彼此差距。倘若整体增长潜力已显疲态,那么财富如何分配便成为关键。明白当下为何大力倡导“共同富裕”的道理了吗?
为何要阻止房地产资产价格无序膨胀,为何要抑制股市过快上涨,为何要防止互联网行业形成寡头垄断,为何要公开批评某位学者的部分观点,为何要从最高决策层着手规范教育服务行业,为何要突然出台允许生育三个孩子的政策......
这是在全新经济进步格局中,怎样让体系运行更稳固,特别是实现持久稳固的必然要求。换句话说,这也是为了减轻那种从过度竞争到消极避世的心态,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普遍压力和不安。经济状况与社会面貌,其实是相互对应的。表面上看是社区问题,其实质都揭示了发展轨迹、经济构造以及资源分配的内在逻辑。
个人层面看,“佛系”的关键,不在于当前状况怎样,而在于心里盼望什么。盼望完全破灭,才是决定“佛系”最深层缘由。而重新树立盼望,着实困难。
略懂金融估值的人,对预期并不生疏。任何金融资产,其价值都源于参与者的未来判断。倘若未来的判断持续变差,那么资产价值便会持续下跌。直到某个新状况浮现,足以改变这种判断。“新状况”,往往涉及资产本身的基本面得到加强,或者整个市场的资金充裕起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宽松政策。
很可惜,从个人角度来看,“群体姑息”在处理个体的“过度竞争”与“消极应对”方面,不仅帮助不大,反而可能带来更坏的结果。
由于多数民众几乎无法分享资产膨胀带来的好处,资产膨胀反而加剧了普通人生活的困境。看看美国民众,他们正经历着这种艰难的处境。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客观上减轻了国内社会的竞争压力。
所以,应对“内卷”和“躺平”,关键在于基础层面的调整。实际情况确实如此,纵观过去,生产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革新与飞跃,同货币的印制关联不大。
当代经济以金融为主导,决策者过度倚重金融信贷来追求短期繁荣,却忽视了由此带来的长期社会问题累积的代价。这种代价在日本显现,在美国也暴露无遗。若在其他地区再次目睹类似现象,便不足为怪了。
认识所谓“躺平”,讨论所谓“内卷”,单纯指责“996”并无太大价值。禁止课外辅导机构,最多只能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和流行,如同冰冻非一日之寒。处理这些难题,绝非短期就能完成。化解矛盾需要对症下药,这既考验决心,也考验勇气,更考验方法。
我们如今身处这个时代,常要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就是认识到生活的本来面目,却依然要热爱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对未来的憧憬,保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免期望被时代的巨大浪潮裹挟着急速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