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
小米YU7一上市便迎来了近30万辆的订单,其中不乏夸大之词,具体水分多少,无人能确切知晓。然而,今日央视新闻在其抖音账号上发布了一段时长3分53秒的小米专题视频,这几乎等同于央视为小米摇旗呐喊。视频标题赫然写着:“(小米YU7)打破国外品牌纪录!‘中国智造’以实力彰显硬核实力。”央视记者的提问则是:“让我们一同见证中国制造如何突破界限。”
我并非米粉之列,然而家中却拥有不少小米品牌的产品。我并非对小米持负面态度的人,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期待大家能够展开讨论,而非陷入无谓的争吵。
五十年后,人们将如何评价小米的汽车产品?据我推测,结果将是积极的。小米汽车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进程贡献良多,同样,它也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调整中发挥了作用。没错,小米确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不过,接下来还有转折,稍后我会详细说明。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由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发布,该文件明确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策略。
该战略的制定考虑了诸多因素:一方面,从技术突破的视角来看,我国在传统汽车工业领域与国外相比尚有不足。自奔驰发明首辆汽车以来,已过去一百多年,大部分汽车专利均归属欧美日韩。这些专利并非全是发明与创造,更确切地说,它们更多的是对现有技术的发现。换言之,若要实现某一特定功能,存在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且这一方案是唯一存在的。
沃尔沃首创的三点式安全带成为专利,随后众多企业纷纷寻求创新,尝试推出两点式腰带、环绕式安全带等新型设计。然而,两点式腰带在约束上半身方面存在不足,而环绕式安全带则因舒适性不佳而受到诟病。无论是通过实验还是数据统计,最终都证实了三点式安全带是最佳选择。四冲程发动机技术,即吸气、压缩、做功、排气这四个循环过程,它已被证实是热效率高且可靠性强的最佳选择。
欧美日韩的企业率先探索,并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随后他们申请了相关专利。在此专利未无偿提供给他人使用的情况下,后续的企业要么支付专利费用,要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技术的研发。然而,新技术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毕竟,汽车工业本质上属于大众消费品行业,经济性、舒适性和耐用性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我国,汽车的外观设计甚至可能被视为最为关键的因素。用自身的不足去比较他人的优点,这种行为始终是错误的。应当采取的策略是转换跑道,要么大家一同从零起步,比一比谁跑得更快,要么先行一步,让他人只能紧随其后。若将此原则应用于军事领域,则可概括为:你打你的战术,我打我的战术。
新能源汽车并非仅指电动汽车,推动电动汽车的进步是我们迈向汽车领域和工业领域强国的最佳路径。此外,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我国能源战略的调整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国家能源战略上独具特色,具备两大独特优势:首先,石油储备极为有限;其次,电力系统技术先进。众所周知,石油资源不足的问题,无需赘述。在此,我想强调一点,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率先摆脱石油依赖的国家,将有望在未来掌握全球发展的主导权。显而易见,我国早已认识到这一关键问题,并已作出明智决策,那就是大力发展电力产业。
我国在电力领域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系统性和主导性方面表现突出。电力领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发电量上的显著领先,更在技术标准、软硬件设施、施工建设以及系统规划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超越。电力工业的核心产品是电能,其原材料来源多样,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亦或是水能、风能、太阳能,甚至核能。不管是哪种原材料,可靠、可控、可长久,才是我们想要的材料!
恰逢其时,在2025年,我国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区挖掘到了一座巨型钍矿。采用钍基熔盐堆技术进行发电,将确保我国拥有长达两万年的能源供应。技术上已无障碍,我国在相关领域更是处于领先地位。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若不积极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更应把握时机。
身处浪潮之巅,即便是平凡之辈亦能翱翔天际。此言虽显俗套,然若换以雅言,便是“顺风扬帆,助我攀登高峰”。此语虽美,却觉略显虚幻。若直言不讳,若立志投身电动汽车领域,我国政府所提供的扶持政策,其力度之大,实难想象。
在三国纷争的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关键在于他选拔人才时只看重才能,即使候选人品德上存在小瑕疵,只要不是重大过错即可。比如李云龙,他擅长征战,敢于攻打县城,但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欠缺。然而,我们不能仅因这一点就让他终身在后勤部门工作。“不论猫是黑是白,只要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正是我们伟大设计师所倡导的。
电动汽车产业领域,我们必须迅速抢占制高点,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在经济、工业发展以及战争之中,成败攸关,付出牺牲在所难免。若要实现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能远不止资源投入。无论是车内还是车外的人,都可能成为这一代价的一部分。这或许会成为众人的不幸,但或许也是我们唯一可行的选择。
孔子对五谷不甚了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圣人。显然,某些汽车公司的管理者对汽车知识缺乏了解。以转向灯自动关闭和中控屏的洗车功能为例,这些功能早已存在,却鲜有人知晓,只因它们实在太过微不足道。即便是对汽车有深入了解的车企管理者,也未必能全面掌握实际情况。
我向大家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对汽车相当有研究的车企负责人,在即将推出新款汽车之际,他宣称将随机挑选一辆汽车,亲自进行试驾,以检验他们生产出来的车辆质量。他的测试结果显示,车辆质量确实上乘。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他陷入了信息封闭的境地,尽管其他人早已知晓真实情况,他却一无所知。各部门负责人齐心协力,挑选了最优质的零部件,经过细致的打磨和调试,为老板量身打造了一辆汽车。尽管这辆车同样出自生产线,但与同类车型相较,其性能和驾驶感受明显更胜一筹。
有人好奇,这样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或规则?我郑重声明:既不违法也不违规。零部件分为两种,一种是合格的,另一种是不合格的。符合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的,被视为合格;否则,则是不合格的。合格的零部件还可以细分为合格、良质和优质三个等级。这是实际情况,也是我们的国情。余大嘴曾指出,我国的汽车标准实际上是比较低的。只要满足国家标准,就不会违法。
小米Su7在纽北赛道的表现,我深信不疑,那些参赛车辆的标准显然相当严苛。至于其他车辆,它们是否与在纽北赛道接受测试的车辆拥有相同的规格,这一点尚不清楚。我猜测,可能有所不同。至于雷总是否也陷入了信息茧房,我无法确定。我的推测是,这种情况很可能发生。此外,关于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小米汽车交通事故,我认为小米汽车可能并未违反交通法规。显而易见,若违法行为存在,相关信息早已公之于众。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现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违反尚未制定的法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根据网络上众多人士的观点,如此之高的事故率理应引起召回。然而,最终的结果仅仅是网友的议论,不过是某些人情绪的宣泄罢了。
生活中诸多难题并非法律所能完全解决。即便我有着丰富的驾驶经验,但根据我所见,网络上有关小米汽车的事故案例中,多数事故发生时车速已超过120公里。更有甚者,事故源于急速加速,这或许与车辆的性能有关,亦或是驾驶员操作不当。归纳起来,问题既出在司机身上,也出在车辆本身。遗憾的是,即便车辆存在故障,小米汽车并未违反法律,这是因为现行的相关法规尚不完善。若有不同意见,请勿对我进行指责,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同样,也请不要责怪法律,它并非无效。
法律构成了道德的最低标准,遵守法律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没有道德缺失。这句箴言送给所有汽车企业的负责人!愿每位负责人都能成为道德高尚的领导者。不偿还债务虽不违法,但汽车企业拖欠供应商的款项,虽然不违法,却实在是有失道德,已经对民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了社会的稳定。我期盼国家能够迅速立法,规定汽车企业延迟付款将构成违法行为。法律既是道德的底线,违法同样意味着道德的缺失。
聚焦核心议题,小米汽车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进步以及优化能源战略布局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小米YU7在首日预订量高达近三十万辆,不仅对国内同行构成了冲击,更是对特斯拉、BBA、保时捷和法拉利等国际巨头构成了挑战。仅凭这一点,便足以彰显小米的非凡实力。虽然我无力购买Su7和YU7,但我对每一位购买小米汽车的朋友表示由衷的敬意。你们同样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在此,我诚挚地希望大家在驾驶过程中务必重视安全,须知生命无价,仅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