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家长,现在社会上经常见到孩子们选择不思进取的现象,这种状态虽然听着像是休息,但实际上往往暗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情和负担。我们经常疑惑,当孩子们表现出这种消极态度时,他们真的能够自行调整吗?有经验的心理学专家郭利方指出,这个情况并非那么容易理解。
首先要明白何为“躺平”。根据心理学调查,青少年采取这种状态有百分之六十七是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而进行的自我防御。这好比机器运行不畅需要暂停调整,青少年选择“躺平”其实是在表达“我需要空间来消化这些压力”。这种行为并非代表怠惰,而是情绪的一种“缓冲机制”。
这种情况能否自行改善,关键在于家庭氛围如何。倘若家中气氛紧张,父母持续施加压力,孩子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可能会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境。部分家长可能会说"再这样下去就完了",这种说法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倘若父母能够给予更多理解与支持,主动关心孩子:"你感到疲惫了吗?"”那么孩子可能会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甚至会表示想调整作息。
一名十五岁的少年在谈话中透露,他渴望成为职业漫画创作者,然而其双亲却告诫他,若未能进入重点学府深造,就应彻底放弃绘画梦想。面对此类境况,选择消极应对有时便是一种隐晦的反抗,少年借此表达对人生方向失控的抵触情绪。家长需留意,倘若仅仅聚焦于孩子看似无动于衷的表现,却忽视其内心深处尚未得到满足的渴望,那么终究无法给予他们实质性的支持与引导。
有个母亲发现女儿连续两星期都不出门,她没有催促女儿,而是在家里摆了两盆绿植,每天清晨都会告诉女儿:“冰箱里面存着你喜欢的芒果西米露。”过了十四天,女儿自己整理了学习用品,说想要去上学,这就是父母持之以恒的教导和不变的信心所取得的成果。
引导孩子摆脱消沉状态,并非要求他们立刻恢复活力,而是协助他们制定“细微步骤计划”。例如,当天整理卧具,次日向同伴传递问候,再隔天去运动场漫步。曾有一位父亲提及,其女儿以每天阅读一页作为起点,三个月后便自行报名参加写作课程。核心不在于期望值的高低,而在于让孩子在“我能完成”的体验中,重新获得发展的主导权。
归纳起来,这种状态好比一场骤雨,既能涤荡烦杂,也能显露出隐秘的不足。它本身无法自行修复,但只要我们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也许就能为他们的转变创造条件。各位家长,请停止急于下结论,用耐心去理解,为他们构建一个可靠的港湾,他们终将能从这种状态迈向更扎实的进步。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引导孩子渡过这个时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