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应该是四大皆空、看破红尘的僧人,结果欲望却比谁都大。
关于释永信被调查的事情,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
就在民众纷纷指责释永信的时候,他的门生挺身而出维护师父,言语之中充满对恩师的敬佩之情。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被带走调查的释永信
这些年来,释永信个人生活方面的各种传闻,其实一直能在网络上找到相关消息。
释永信早些时候被媒体采访,有记者就直截了当地盘问,涉及释永信配偶和子女的私事。
然而释永信彼时并未正面回应,而是留下了一句含义模糊的言论:若真存在疑难,早已构成麻烦。
那番话当初或许是他为自己开脱,现在却显得疑点重重,他却无法坦承,只好说了一句含糊不清的话。
俗话说,修行之人不会说谎,他给出的回应,既不表示同意,也不意味着反对,没有直接回应所问,这其实已经暴露了关键所在。
这次释永信被带离审查,他往昔的所作所为,以及发表过的言论,全都变成了可供追查的线索,让人感觉他其实早已身败名裂。
他出门时的排场,早已不是人们心目中僧人那种随身携带简单行囊的模样,如今换成了极为铺张的场面,队伍前方有开道的人,中间有举着旗帜的,最后面还有跟随的护卫。
在往昔岁月,这般排场或许仅见于帝王巡游之际,一个真正埋首佛学探索之人,又怎会这般在意表面文章呢?
少林寺声名鹊起之后,释永信着手拓展自己的产业版图,逐渐偏离了本心。
少林寺公布的一份声明,将释永信从崇高地位上请下,所谓的修行者,除了具备修行者的外表,其行为举止完全不符合修行者的标准。
私吞庙宇财物,持续与众多女性发生婚外情,诸多作为,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片刻之间,那位昔日身披袈裟、地位尊崇的少林寺住持,立刻沦为了无牒可依、被佛门驱逐的落魄之人。
他的戒牒也被取消,这在佛门之中等同于被除名,接下来要面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释永信的丑闻曝光后,社会各界对他这种行径无不口诛笔伐,内心更是愤慨难平,人们卑微乞求的夙愿,最终却全都如他所愿得以达成。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那时,有位声称是释永信弟子的人挺身而出,他成了首个公开维护释永信的人。
徒弟发声
这个人声称释永信是他的师傅,按照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在他心目中,师傅已经等同于自己的父亲了。
他发布的文字内容,主要表达的是,那位师傅虽然确实有过失行为,但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处置,然而,从他的表述里,人们却察觉到有试图撇清关系的意味,并且还引用了养育之人的事例作为比喻。
倘若亲生长辈有所过失,难道他们就不再是自己的亲人了吗,难道就应当终止彼此的联系吗?显然不会这样,而且华夏民族向来重视道德,要懂得感恩图报。
这位徒弟对这位师父怀有深厚谢意,字句中无不体现,即便外界有人指摘其种种不足,他仍视其为师父,甚至声称在少林寺众弟子眼中,这位师父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那个弟子提“良心”或许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师徒之间的情谊仅次于父子关系,古代的师傅不仅传授技艺,还提供食宿,甚至协助徒弟组建家庭,作为回报,徒弟必须赡养师傅直至去世,并安排其身后事。
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相声界和戏曲圈里,师傅训斥徒弟的现象,有人认为理所当然。
但问题在于,师父的行为踩了法律红线,这种伦理还站得住脚吗?
而这番言论,在发布到网上之后,便引了很大的热议。
有人说,他不是崇拜释永信,崇拜的是释永信带给他的金钱生活。
还有人声称,即便不去贬低也不必过分夸赞,顺应潮流即便是平庸之辈也能成功,违法乱纪的事情已经确凿,试图掩饰真的能改变事实吗?
另有一些评论者直言不讳指出,师生情谊深厚,既然你的师傅已被罢免,希望你也能退隐,跟随师父回归平凡生活,不必追随佛家修行。
也许在那些学生的观念里,他们的老师确实待他很优厚,不过个体需要树立端正的价值取向,在涉及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更须坚守界限,不能让个人意志变得模糊不清。
不过,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显示,那个发布视频的徒弟,已经将先前发布的内容给撤下了,至于其这样做真实缘由是什么,在场的许多人也无法知晓。
但是,有网友说,替释永信抱打不平的,要么就是伪装成出家人的假货,要么就是从中获利最大的人等。
目睹释永信与其弟子的种种行径,不禁让人联想到那些潜心修炼的禁欲僧侣,他们甘于承受艰辛磨难,专注于精神层面的磨砺。
有人把香火钱收入囊中,有人却说,出家人不能摸钱。
苦行僧
之前网上有一个纪录片,记录的是一群苦行僧人们的生活。
他们跋涉讨食将近三十年,每年步行将近一千公里,以坚韧的磨砺来积累善缘,心甘情愿替世人担当艰辛。
行进途中,这些人只求获取食物,即便他人主动赠予钱财,他们也不会接受,毕竟修行者不与金钱发生接触。
有人善意地称这是布施,但修行人却清楚说明,布施不涉及费用,可以提供其他物品,唯独不能给予货币。
有人说,苦行僧吃苦,是想为世人分担苦难,而不是为了自己。
我们同是芸芸众生的一员,然而平凡的我们,却屡获他人祝福,那些修行者,是替世人祈愿的,并非只为己身。
有路人表示,踏足那片高原之后才察觉,他们每次叩首祈福,所求的都是世间万物,唯独遗忘了自身,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承受了苦难,就能让众人安乐。
这便是名副其实的修行者,亦是百姓心中所认同的修行者,还是理应受到敬仰的修行者。
目前释永信的情况仍在查办阶段,但不论最后定论怎样,这一事件都警示了所有在商业与宗教领域间徘徊的宗教机构:某些界限绝不能触碰,一旦逾越便会遭遇毁灭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