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一个奇特的事情发生了!
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少林”牌火腿肠。
此事很快传入了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耳中,他当机立断,当即决定提起诉讼。
自那以后,他开始为“少林”这个名字筑起高墙!
全世界范围内,他注册了四十三类“少林”相关的商标。
吃的、喝的、用的…凡是能想到的领域,似乎都留下了印记。
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说,佛经上提到要“奋不顾身地捍卫正法”!这是为了维护文化,不能任由它遭受无端的亵渎。
可文化究竟是什么?
说到少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李连杰那部电影《少林寺》。
李连杰在后期通过电视节目,透露了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观点。他坦言,电影取景的少林寺,当时状况很差,跟银幕上呈现的景象大相径庭。
练功的场地,是摄制组临时搭的景。
山门上那块“少林寺”的匾额,也是临时刷的油漆!
这番话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众人心中生疑,记忆里的那座少林寺,真切的成分有多少,虚幻的成分又有多少,是否都是镜头编织的景象?
与这种怀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释永信的徒弟们。
释小龙,这个名字大家熟悉。
他两岁就进了少林寺,成为释永信门下第一位正式的弟子。
他的童年,没有动画片和游乐园。
每天凌晨四点,天色未明,他就必须起身进行锻炼。头上佩戴着一件铜制铃铛,只要身体稍有移动,铃铛便会发出清脆的响声……所练习的内容,正是桩功所要求的专注与稳定。
后来拍《笑林小子》,有一个从三米高台后空翻的动作。
导演本来准备了替身,但他坚持自己来,动作干净利落!
这份真本事,让他在武术圈里获得了二十多年的称赞。
现在他是明星,可没人说他的功夫是花架子。
还有一个徒弟,故事更加传奇。
他叫释延麦,一个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青年。
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部落的酋长。
为了让儿子能够来中国习练少林武术,这位部落首领不惜变卖家中所有财产,并设法筹集了前往的旅资。
释永信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徒弟,似乎也另眼相看。
师徒二人,有时会在半夜,偷偷地一起练功…
这份辛苦没有白费。
之后,释延麦在西洋地区开设了武馆,异国人士对其技艺感到震惊,尊称他为“黑非洲的霍元甲”。
倘若不是有位过客无意间录下他演练木人桩的影像,那些迅捷而平稳的招式,或许至今仍鲜为人知。
那么,徒弟们个个身手不凡,师父释永信本人的功夫又如何呢?
这个问题,他自己回答过。
二零一零年,他出版了一部著作,书中坦率交代,自己少年时期习练过一百多种武术套路。
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
2008年,主持人李湘当面问他,功夫是不是很厉害?
他当时脸都红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年纪大了,功夫退步了。
人们偶然翻到了他年轻时的影像,影像中的他,目光锋利,脊梁挺拔,整个人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风范。
再看看现在的他,人显得苍老,眼神也没有了当年的锋芒。
时间,到底改变了什么?
关于他的功夫,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有人说,他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深藏不露。
也有人说,他只是一个善于管理的僧人。
后来,网上又传出他跟一些女施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
于是,又有人开玩笑说,他的功力,是不是被吸走了?
这些传闻真真假假,没人能说得清楚。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少林寺在变化。
现在的少林寺,增设了新的教育机构,传授一种经过改进的“达摩杖术”。
这套杖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四十八个新招式。
据说,这些新招式,是结合了现代解剖学原理创造出来的!
传统的武术体系,正与当代的科学技术产生交集,这种交融是发展,还是走偏?
网络的时代,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被放大。
有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点击量过亿。
视频里,一个叫释小松的小和尚,一边扫地,一边练功。
他的动作,与扫地这个日常行为融合在一起。
年轻人看了,觉得这叫“反差萌”,感觉很酷。
但老一辈的人说,这才是功夫的真谛!
清扫地面也是一种修行,搬运水源也是一种修行……少林武术,注重的是品格的磨砺,并非仅限于身体的锻炼和招法的演练。
可问题又来了。
现在的少林寺,游客络绎不绝,香火鼎盛。
但寺庙里,还有多少僧人像传说中那样,日复一日地苦练真功?
释永信是少林寺的领袖,他积极宣传少林寺的声誉,鼓励门下弟子从事影视表演和武术教学,让少林武术走向全球各地。
这到底是在保护和发扬文化?
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少林寺走上了一条商业化的道路?
武术,如果没有实战的检验,光靠表演和拍电影,能证明什么?
“花架子”的质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
释小龙、释延麦,他们的功夫得到了认可。
然而,那位位于公众关注焦点的师父,他的实际能力,也许仅他自己清楚。
有人翻出他年轻和现在的对比照,感叹差异巨大。
然而,虽然人们时常发出惊叹,却始终无人真正鼓起勇气攀登上去,亲身验证一番,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少林寺的香火,还在烟雾缭绕中升腾。
那些关于功夫的真相,关于文化的传承,关于商业的争议…
全部困惑,都如同那氤氲的烟火,散落在空间中,能够看见,却无法触碰,没有一项是明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