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宣造车32个月后,小米汽车的两款车型终于得到确认。
小米汽车SU7
11月15日,工信部公布了第37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此次公告中,展示了多款新产品的信息。其中,有两款纯电轿车引人注目,它们的商标名为“小米牌”。
工信部的公告清单,相当于一辆车的出生证明,这标志着雷军发起的造车之战即将拉开序幕。36氪PowerOn对公告内容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中我们了解到,小米汽车的生产基地设在北京亦庄的自有工厂,然而,其资质归属北京汽车越野集团有限公司。这一情况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何小米汽车的尾部标识采用了“北京小米”字样,与“北京奔驰”类似。
小米汽车推出的首款车型是一款轿车,继承了小米的品牌命名传统,命名为小米SU7。正如36氪先前独家披露,该车型采用了简化的SKU策略,只设计了低配版和高端版两个版本,分别对应小米SU7和小米SU7 MAX。
公告图清晰展现了小米SU7的设计灵感源自保时捷轿跑Taycan与特斯拉Model 3的融合,其线条简约而流畅,整体造型透露出强烈的运动气息。同时,产品信息进一步揭示,该车型定位为一款性能卓越的大型轿车。
两款车型均设有五个座位,车身轴距长达3000毫米,与保时捷Taycan相比,小米汽车体积更为宽敞。SU7 MAX的具体尺寸为长4997毫米、宽1963毫米、高1440毫米,整体重量为2655千克,并搭载了激光雷达技术。而SU7车型在SU7 MAX的基础上,车身高度提升了15毫米,整体重量减轻了225千克,但未配备激光雷达。
在动力配置上,小米SU7配备了由襄阳弗迪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并配备了单一电机,其驱动电机的最大功率可达220kW,车辆的最高行驶速度为210km/h;而SU7 MAX则搭载了宁德时代制造的三元锂电池,并配备了前后双电机,前后电机的最大功率分别为220kW和275kW,其最高行驶速度更是提升至265km/h。
从车辆尺寸及配置角度分析,小米推出的首款车型实际上很难以“19.9万”的价格强势登场,进而成为年轻人购车首选。这款车型肩负着雷军和小米冲击中高端市场的雄心壮志,那么,这款小米汽车真的能够取得成功吗?
智能电动车的“小米时刻”未至
当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大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堪比小米手机初问世时的场景。
2010年,小米在北京中关村宣告成立,其竞争对手不仅包括诺基亚、三星、苹果等国际知名品牌,还面临“中华酷联”等众多国内强劲对手的挑战。据statista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诺基亚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高达38.8%。
小米公司成立仅一年便推出了其首款手机,凭借与4000元价位手机相媲美的硬件配置,该手机以1999元的亲民售价迅速赢得了市场认可。到了同年12月,小米手机的销量已逼近40万部,而米聊的活跃用户数量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
小米手机迅速崛起,到了2015年,其年度总销量成功突破7100万部。根据IDC发布的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小米手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达到了15%,这一成绩超越了华为和苹果,使得小米成为我国最大的手机品牌。
小米踏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虽显迟缓,然而在那段它缺席的时光里,市场上并未涌现出所谓的“小米时刻”。
我国智能电动车领域实力派众多。比亚迪在2022年全年销量达到了184.77万辆,成功超越特斯拉,荣登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然而其智能化水平尚不全面;理想汽车专注于增程式电动车市场,月销量正稳步迈向五万辆,但鉴于其针对大型车市场的定位,其价格区间已从15万元提升至25万元。换句话说,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小米时刻”目前尚无迹可寻。
小米汽车是否打算模仿这一角色?观察其首款车型SU7的定位,雷军延续了小米手机在后期冲击高端市场的坚定态度,该车的跑车设计和性能指标均暗示了其不凡的定价基础。
这一点不难明了,近年来,小米手机在冲击高端市场方面确实实现了显著进展,比如,其销售的主力机型大多价格已突破3000元,甚至小米13一度跻身全球高端手机热销排行榜。然而,在汽车领域,规模成为更为关键的生存条件,雷军对此亦深有体会。
36氪此前已有报道,小米汽车的规划是在三年后实现百万辆的销售量。然而,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若没有一款兼具超高性价比和强大竞争力的核心车型,即便是在小米庞大的用户群体中,也显得难以达成。
小米汽车早已有所规划,比如计划推出增程式车型,通过降低成本结构和购车门槛,来拓宽市场范围。换句话说,无论小米对汽车的未来定位和期望如何,利用其过往的基因、品牌形象,以及供应链、销售渠道等商业优势,再次实现智能汽车的“小米时刻”似乎是一条不可避免的道路。
小米汽车的机会
小米手机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定制操作系统以及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主机厂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此同时,众多主机厂正致力于研发智能手机和操作系统。在此背景下,小米汽车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现在,小米的产品线除了智能手机,还涵盖了智能汽车等多个超过200种的智能产品类别。雷军曾提及,小米即将推出的新一代操作系统“小米澎湃OS”并不仅限于智能手机领域,借助这一系统,小米将实现从人、车到家的全方位智能生态闭环。这一点,也是小米与华为在竞争中不相上下的一大优势。
在收购了Deepmotion并建立了自己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之后,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显然会迅速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在供应链领域,小米手机的成功模式同样适用于汽车产业。自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以来,小米旗下的资本已经对智能驾驶舱、传感器技术、自动驾驶技术、锂电池、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的公司进行了投资,实现了对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覆盖。
小米汽车自问世之初便握有丰厚的商业资本。PowerOn获悉,小米汽车已向供应商提出极具吸引力的付款条款,旨在获取更优惠的价格。同时,凭借对销量的乐观预估,小米得以让众多供应商以较低成本出货,且无需承担利润。这项能力,即便是蔚来、小鹏等耕耘多年的新兴造车企业,也难以比拟。
经过两年的自主研究,小米汽车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累。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截至9月25日,小米汽车已提交了660项专利申请,这些专利涵盖了制造工艺、动力系统、自动驾驶技术以及车辆控制与管理等多个领域。
在商业市场领域,小米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国性销售网络和营销架构;根据公开信息,小米的汽车和手机销售业务将由集团总裁卢伟冰全权负责。与华为的智能选车模式相比,这种做法将大大简化商业竞争环节,从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此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在于,小米汽车依托于小米集团这棵强大的支撑树,得以获取持续的资源支持。在小米集团的庇护下,无论是盈利还是亏损,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一旦明确了发展方向,只要比竞争对手拥有稍多的资金,就可以耐心等待,逐步发展壮大。”一位来自小米汽车的人士对PowerOn坦诚道。
尽管汽车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然而从供应链和商业储备的角度来分析,小米进军汽车领域依旧握有充足的资本参与这场市场竞争。然而,对于小米公司及其创始人雷军来说,或许亟需明确自身在产业中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