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像素独家消息,小米的首款汽车在亦庄工厂已经迈入了生产验证的第五阶段,即PT5。与此同时,亦庄工厂设定了在12月份完成300辆汽车组装的任务,这一目标比11月份的产量翻了一倍。
这款车并不打算在12月份开始大规模生产,其增加的产量主要用于满足终端展示车辆的需求,而正式量产的时间点不会提前到明年第一季度。鉴于这是小米的首款车型,公司对产品的稳定性要求超过了追求速度。据AutoPix了解,无论是在研发阶段还是生产环节,小米对首款车都额外增加了一到两个验证步骤。
一旦第一款车型顺利理顺了整个体系,小米新车的研发进度将显著提升。据AutoPix独家消息,小米已经制定了三款新车的开发计划,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依次推出。
这两款产品均为纯电动类型,分别被赋予“摩德纳”和“勒芒”的内部名称。而第三款产品则属于混合动力类别,其内部代号是“昆仑”。
与此同时,展车筹备工作已展开,这标志着小米汽车的终端市场营销正式步入初始阶段。为了给汽车预留展示空间,小米生态链中的一些产品,其中一部分将不得不从小米之家撤下。
小米汽车不赶进度
11月30日,在小米亦庄的生产线上,小米的首款汽车当天总共生产了3辆。根据既定计划,接下来的两天内,这一数字将逐步增加——12月1日预计将达到6辆,而12月2日则计划生产9辆。
尽管仅仅是一个小幅度增长,但实现这一目标却非易事。在11月30日这一天,工厂仅完成3辆汽车的组装,便耗费了近10个小时。
尽管官方名称尚未揭晓,然而小米公司内部已经将这款全新车型的名字定为“MODENAT摩德纳”,并在工厂内部赋予其代号MS11。进入11月中旬,该车型以“SU7”之名,成功列入了工信部最新一批车辆申报名单之中,这也是外界首次得以一窥其外观设计。
与小米关系密切的工程师向汽车像素透露,目前新车型正处于生产线的调试与验证过程中,在此阶段,提升产量并非首要任务,确保所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是关键。
小米摩德纳下到工厂中已有4个多月,调试任务依然紧张。
一些问题源自车载设备,大约两周前,小米公司派遣了一部分研发人员,他们采取了远程OTA更新和现场支持相结合的方法,成功解决了部分车载设备的问题。然而,更多的困扰源于生产流程,总装线的停工现象频繁出现,而且零部件的供应常常不能按时到位。
量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非难以克服,然而对于初次涉足汽车制造领域的小米来说,这些问题解决起来却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
上周,小米汽车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已经顺利过渡到了PT5阶段。尽管如此,观察目前的进展情况,量产(SOP)的完成时间至少要等到明年,而具体的时间点仍然难以准确预测。
依照整车生产的常规步骤,新车在完成设计并进入制造工厂后,需首先经历设计验证环节(ET),紧接着步入生产验证阶段(PT),之后还需完成预生产阶段(PP),最终才能启动小规模量产(SOP)。这一过程标志着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预示着新产品将步入标准化作业的轨道,并正式开启规模化生产的序幕。
在PT阶段过渡至PP阶段之后,必须额外等待至少一到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启动SOP流程。这一情况表明,目前正处在PT5阶段的小米摩德纳,其量产的最早时间点将不会提前到明年第一季度。
更不用说,作为首款推出的产品,小米在验证过程中预留了更充裕的时间。以PT阶段为例,大多数成熟的汽车制造商会将PT环节划分为四个阶段,而小米则分配了更多的阶段。
某知名汽车制造商的研发部门负责人向AutoPix透露,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面临两种增加阶段的情况。第一种是,项目中所存在的待解问题众多,因此必须增设阶段以进行验证。第二种则是,为了加快进度,前期的时间被压缩,因此在后期阶段,会预留一到两个阶段,专门用于检验那些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PT环节之外,据接近小米的负责人向AutoPix透露,作为首款车型,小米在车辆研发过程中,同样安排了更多的测试环节。例如,在样车实验(E4)阶段,小米在用户需求界定与实施方面,也增设了更多步骤以进行验证。
自2021年4月雷军高调宣称“将个人声誉全数投入,亲自挂帅,全力以赴投身于小米汽车项目”以来,转眼间已过去了超过九百日。尽管外界舆论对小米的进度表现出更为迫切的关切,但小米在首款汽车的研发筹备方面,似乎并未展现出加速推进的具体计划。
无论如何,每增加一辆车在SOP阶段被淘汰,后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减少一些。
小米之家减少品类
一周前,奔驰中国在借鉴蔚来、小鹏等新兴造车企业的做法后,对广州车展期间的常规活动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的“奔驰之夜”改名为“奔驰科技创新日”。这一活动原先着重于品牌宣传,而新名称下的活动则更接近于年度技术展示会,与蔚来的“NIO DAY”和小鹏的1024科技日有相似之处。
时间开始变得重要。
汽车像素内部消息显示,在12月份,小米的亦庄工厂计划完成300辆摩德纳车型的整车组装,这一任务量是11月的四倍以上。为确保12月的目标得以实现,该工厂已着手提前储备零部件,并计划在本月内增加人员配置。
12月的生产目标有所上调,为此,工厂已着手筹备相关展示车辆。这一举措预示着,小米汽车长期停滞的营销活动将逐步重启。
汽车像素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小米汽车的销售、交付以及售后服务三大环节的负责人均已到位,团队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而空缺的职位也在逐步进行招聘中。
在架构层面,小米汽车的营销网络将与小米其他产品线保持一致,隶属于小米中国的管理体系之中;然而,在团队运作方面,汽车团队将独立进行运营管理。
华为的店面同步销售汽车与消费电子产品,小米的汽车产品亦将入驻其线下“小米之家”门店,此举被视为小米汽车迅速拓展销售渠道的优选策略。自2021年10月底起,全国范围内“小米之家”的网点数量已超过万家。
问题也随之而来。
小米之家店铺规模偏小,一位接近小米中国区的负责人向AutoPix透露,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米中国区正采取三项措施:首先,对现有大型店铺进行重新装修;其次,计划新建更大规模的店面;最后,将精简商品种类。
AutoPix得知,随着汽车行业的进入,小米生态链中一些并非核心的产品将逐步从小米之家店面撤出。同时,小米之家计划在部分商业圈重新规划店面布局,增设更大面积的店面以便展示汽车。
自2021年小米公司宣布进军汽车行业以来,其在增设新店面时便已将预留展示车辆的空间纳入考量范围。
2021年,深圳迎来了小米之家的第一万家门店的开业。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对外公布,这家新店标志着升级版的小米之家4.0版本的正式亮相,其占地面积更是达到了600平方米。
在11月26日这个星期前,一张展示小米之家零售店最新设计方案的图片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观察这张图纸可以发现,该门店计划增设一个汽车展示区,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能够容纳两辆展示车辆停放。
小米在推出首款车型后,已对多款后续新车进行了精心规划,这些新车预计将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依次与消费者见面。
未来三年三款新车
摩德纳之后,小米汽车更多的产品开始准备。
汽车像素独家披露,小米公司正筹备三款新车。其中,首款车型摩德纳(MS11)预计明年与消费者见面。紧接着,小米还将推出一款以“勒芒”为内部代号的全电动车型。与此同时,小米的第三款新车项目“昆仑”也正处于设计阶段。
小米历时近三年精心策划了其首款车型摩德纳,然而在后续的研发阶段,小米新车的开发周期将显著缩短,预计未来将维持每年至少推出一款新车的产品更新速度。
然而,与摩德纳以及勒芒地区的情况有所区别,AutoPix了解到,昆仑项目将重点发展混合动力车型。
此前,36氪曾报道,小米即将推出的第三款车型将采用增程式技术作为其发展路径。然而,一位与小米研发团队紧密相关的负责人向AutoPix透露,截至目前11月,这款名为“昆仑”的车型仍处于从概念设计阶段(E1)向详细设计阶段(E2)的过渡过程中。可以明确的是,这款产品将采用混合动力技术,然而,在当前的设计阶段,尚无法确切判断它将具体采用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还是增程式混合动力(REEV)。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招聘的途径中,小米汽车已经发布了与增程技术相关的研发职位,比如增程系统设计开发工程师等。除此之外,还有涉及混动技术的职位,例如燃油系统工程师和排气系统工程师等。
理想汽车是增程技术的坚定支持者,进入11月,其最新销量已经突破四万辆。在理想汽车展示了增程技术在终端市场的受欢迎程度之后,包括深蓝、问界、岚图、零跑等多个品牌,都推出了销量领先的增程车型。
比亚迪、长城、吉利等品牌所采用的狭义插电式混动方案与增程式技术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前者的燃油发动机会直接介入驱动车辆,而后者则是燃油发动机在电池电量低时启动发电,负责驱动的依然是电动机。
业界对于这两项技术的利弊一直存在分歧。普遍认为,在狭义PHEV方面,其比较明显的优势体现在能耗上;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燃油发动机能够进入高效工作区域,从而使得能耗处于有利地位。然而,狭义PHEV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所谓的“仿电感”问题;通常情况下,电机驱动的驾驶感受要优于传统燃油车。
然而,撇开技术层面的好坏之争,有汽车制造商的研发部门负责人向AutoPix透露,在技术积累方面,狭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不仅需要在发动机技术方面有所积累,而且还需要变速器技术的辅助。
长城目前主推的两种混动系统,以及奇瑞和吉利所倡导的三挡混动系统,均是在过去数年对燃油车技术的深厚积累基础上,所形成的技术发展路径。从这个角度分析,增程式混动无疑为一些新兴势力避开技术难关,快速推出混动车型提供了一条便捷之道。
无论是倾向于狭义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还是以增程式技术为导向,小米将混合动力车型定位为第三款产品的策略,实则更像是为了加速提升销量而采取的一种务实措施。
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在今年的前十个月总销量达到了728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7.8%。然而,当细分至各个类别时,我们发现纯电动汽车(BEV)的销量在1至10月间达到了516万辆,同比增长率为25.2%。此外,包含增程式在内的广义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量为211.6万辆,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82.6%。
混动汽车的销量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纯电动汽车。据行业分析机构观察,这类车型有望迅速夺取燃油车型的市场份额,并且这一增长势头预计将持续一到两年。
尽管如此,2026年前后才加入竞争的小米,仍旧有可能错失混动市场快速增长的多数阶段。至于小米能够从混动市场中分得多少份额,目前尚难以准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