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吧,少林寺现任的住持释永信,其实早在1988年就已经被正式剥夺了僧侣身份了!
此事是否感觉颇为奇特?一个被驱逐出寺的人,怎能在少林寺担任三十余年的住持?
前些日子,少林寺方丈行正的一封临终遗书意外公开,导致一个尘封已久的事件被彻底揭开内情。阅读完毕,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其情节之跌宕起伏,甚至不亚于影视作品的精彩程度。
从安徽穷小子到少林寺“二当家”
我们有必要回溯事件的源头。1981年,一位来自安徽的少年刘应成,身背简陋行囊,抵达少林寺的大门前。彼时的少林寺状况如何?形容为“一无所有”毫不为过。寺院内仅有十几个年迈僧人,依靠着28亩贫瘠土地维持生计,甚至缺乏像样的建筑。
那个年轻人正式拜入行正方丈门中,获得了法号释永信。起初,这个弟子相当本分,做事十分卖力,师父也对他颇为关照。
不过,好景不长。
行正方丈慢慢察觉到,这个徒弟“心态已经变了”。具体来说,就是这年轻人产生了欲望。老方丈在洛阳诊治期间,释永信居然在寺庙中“收买部分人挑起事端”,并且对别人宣称自己是“寺内第二负责人”。
可以想象,一个年轻的僧侣,师父依然健在,竟然敢单干,这勇气该有多么惊人。
偷拿法卷,自立为王
真正让师徒关系彻底破裂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法卷风波。法卷究竟是什么?那可是少林寺世代相传的珍宝,代表着住持的地位和威望。通常情况下,这种物品只有住持才有资格接触。
事情后来怎样?释永信趁师父没留意,偷偷把那本法卷给弄走了!过了一年多,行正方丈上门讨要,这小子才勉强还了回来。老方丈当时就看穿了,这个徒弟“把本应属于师父的法卷,当成了自己争夺的位置”。
第二件事更为出格。1985年,有媒体记者前来进行采访活动,释永信当时冒用“二十二岁的少林寺住持”这一头衔参与了报道。该消息一经发布,病榻上的行正方丈几乎因此气得失去意识。
师父,我还没死呢,你就开始当家做主了?
40年前的“绝笔信”浮出水面
行正方丈临终之际,将所有忧虑都倾诉于信函之中,托付给德禅法师。信中内容清晰,直言释永信“志向日益膨胀”,实属“难堪继任重任”。
1988年,依照行正方丈的遗愿,德禅法师作为名誉方丈,正式向释永信发出了更换住持的指令。
“迁单”指的是什么?在佛门之中,这算是最严重的处分——直接取消僧人身份!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释永信就已经不是和尚了!
从被逐僧人到商业帝国掌门人
按照常理,那些被调离岗位的人应当收拾行李离开,然而释永信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于随后的时段里,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将少林寺经营成了自己的地盘。
这是咋做到的?
1982年影片《少林寺》风靡华夏大地,释永信敏锐地捕捉到其中蕴含的机遇。他创设了少林寺武术探讨机构,组建了武僧队伍,亲自担任团长,率领团队赴世界各地巡回表演。
钱,开始哗哗地往少林寺流。
1999年,释永信荣登少林寺第30代方丈之位。随后,他创办了“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将“少林”这一古老品牌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了解少林寺当前的业务范围有多广吗,涉及旅游、电影、医药、饮食等多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包!登记在册的品牌标志达数百个之多,每年的营收十分可观。
难怪外界都叫释永信“佛门企业家”、“少林CEO”。
10年前的举报风波
二零一五年,一个名为“释正义”的个体在互联网上现身,发布了一篇篇幅颇长的文章,其中对释永信提出了诸多指责,例如拥有两个户籍、与多位女性生育子女、涉嫌贪污腐败等行为。
“释正义”还公布了那份1988年的“迁单”文件!
现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河南省迅速组建了联合调查团队,进行了数月的深入调查。最终官方公布结论:所谓的“迁单”是伪造的,属于“部分人员的擅自操作”,不具备法律效力!另外,关于私生女的指控也被认定为虚假信息。
释永信就这样又躲过了一劫。
2025年,尘埃落定
时间来到今年7月,剧情再次反转。
少林寺方面公布消息,释永信被指存在刑事违法问题,并且有严重违反规定的行为,目前正由有关部门进行联合审查。
紧随其后,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宣布取消释永信的戒牒,换言之,从僧侣身份上完全“勒令还俗”。
你瞧瞧,这不就是当年“释正义”举报的那些内容吗?
40年前老方丈的预言,终于应验了。
一场关于信仰与金钱的较量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情况所揭示的,是古老习俗在当代进程中承受的波折。
少林寺不只是处寺庙,它代表中华文化的形象,是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然而当虔诚遭遇利益,当清修规矩遭遇财富诱惑,如何才能保持那份本真?
释永信三十多年的非凡人生,展示了金钱的强大力量,几乎可以办成任何事情。他本已失去僧人身份,却能在寺庙中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时间如此之久,其中隐藏的复杂关系,只需稍加思索便明白。
钟声依旧,人心向何方?
如今风波已经平息,少林寺的钟声依旧每天都会敲响,人们所盼望的,不只是最终的查明真相,还渴望一个能够证明清白的崭新未来。
这次的治疗,或许能让其他同样困境的文化遗产得到警示: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更要注重精神延续。
终究,少林寺蕴含着悠久岁月和民族魂魄,并非某个个体的专属之物。
你能否判断,像释永信这样的高僧,对少林寺而言是贡献者还是破坏者?在延续民族文化遗产时,我们怎样协调经济利益与信仰维护?
这些问题,值得每个人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