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是一座传承达千年的寺院,已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象征。金庸笔下的武侠传奇,以及中国功夫享誉全球,其中都频繁提及少林寺,从中可以看出它在本土的崇高地位。
不过少林寺的商业化现象日益凸显,这个素来被视为清净的佛教场所逐渐失去了本真,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批评,甚至有人指责释永信强行把少林寺改造成了商业王国。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释永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一、最年轻的主持
刘应成原籍安徽颍上县,童年时期家境十分艰难,但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悟性,与佛教结下深厚缘分,家中所有成员几乎都是虔诚的佛教徒,这引导他在十六岁时决定落发为僧,进入少林寺修行,后来由方丈赐予法名释永信。
他刚成为僧侣时身份很普通,劈柴扫地等所有杂役都亲自承担。尽管生活十分简朴,他却从不喊苦叫累,反而态度极为谦逊,处处效仿住持钻研佛理。
因为其身上的这个显著特征,释永信开始受到方丈的青睐,方丈便特意安排他去九华山、广济寺等地方修行体会佛理。
释永信在持续一段时间勤奋钻研之后,再度踏入寺庙境内,他也被选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并且经常帮忙住持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极为牢固的友谊。
三年之后,方丈去世,依照他临终前的意愿,释永信担任了管理会主任,负责全面领导本寺事务,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同年,他还当选为河南佛教协会的成员。
二、重新振兴少林寺
那个时期少林寺遭遇了极为严峻的存续困境,和今日的兴盛景象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关注,它被冷落在一旁,变得破败不堪,就连维持寺院僧侣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难题。
释永信担当起这副千斤重担责无旁贷,必须设法让少林寺重现生机。他深知,倘若香客稀少、声望不隆,资金来源断绝,少林寺必将走向衰亡。
记起前任住持离世时的嘱托,释永信时刻不敢松懈,竭力设法让少林传统传遍全国及世界各地。
他们最初尝试沿用旧有的方式,前往深山外围的城镇进行宣传推广,然而收效甚微,甚至不乏有人将他们当作欺诈者而加以驱逐。
迫于形势,释永信不得不借助互联网,利用众多社交平台四处宣传,最终获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要完全清除覆盖在少林寺上的重重尘埃绝非易事,他需要设法让寺庙的现代化增添趣味性才能博得良好声誉,于是少林武僧团、书画研究院等一系列组织相继在少林寺内部建立起来。
果然这一方法十分有效,许多到访的香客在敬香之后,被此地优美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氛围所触动,让少林寺逐渐声名远扬越来越受欢迎。
释永信借弘扬传统武术之名,组织少林弟子进行全国性巡回表演,此举使少林声望达到空前高度,连对中华武术产生兴趣的伊丽莎白二世也特别召见了这位领袖。
从那时起他找到了一个新方法,既然西洋人对中华武艺非常感兴趣,那就着手向海外传播。多年来释永信先后走访了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并且组织了互动活动,使得少林寺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因此建立了官方网站。
他另外创立了一份名为《禅露》的刊物在国内发行,慢慢使少林寺家喻户晓,1999年,德高望重的释永信接任了寺主之位。
少林声名鹊起之后,他的事业重心也随之改变,转而投身于宗教法规的制定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从而让局势完全安定下来,多年来少林时常举办各类文化庆典,时至今日依然极受欢迎。
三、备受质疑的少林方丈
不过少林寺声名鹊起之际,释永信却引来不少网民的质疑,他觉得他如今的生活过于铺张,据一些消息透露,仅他个人的房间内就摆满了名贵木材制成的器具,各种先进设备也布满了空间,这样的排场实在有违修行者的风范。
还有许多访客反映,少林寺入口处经常停着高级车辆,释永信外出时也总是乘坐豪华车,生活奢华程度超乎常人想象,完全不像佛门清净之所,倒像是经营了一个商业王国。
网络中质疑之声渐多,少林寺因此受到波及。释永信只得出面说明,自己月收入仅六七百元,所用电子产品皆系积蓄购置,从未挪用寺院收益。至于那些红木器具,实因蕴含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之意义,并非有意炫耀。
释永信虽然尝试向网络进行说明,但这些解释依然无法让人相信,相当一部分人猜测他另有子女,至今此事仍无定论。
结语:
释永信这个人存在不少非议,不过无论如何他确实让少林寺重新兴盛,并且对中国文化推向全球有诸多助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他事项,我们没有充分依据,只能期盼少林寺能坚守本心,不断传承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