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SU7 Ultra挖孔碳纤维前舱盖事件持续发酵。
自SU7 Ultra正式投放市场已超过两个月,众多视频创作者纷纷展示了自己选装的、价值高达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式前舱盖,其外观与普通版的SU7 Ultra几乎无异。然而,在小米汽车之前的宣传资料中,曾明确指出这款“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是对小米SU7Ultra原型车的完美复刻,并采用了与原型车一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其中包含两个贯穿式的风道,有效提升了车辆前部的空气导流效率。观察网络知名人士的实际测试,我们发现SU7Ultra的挖孔式前舱盖内部并没有设计出明显的导风通道,其空气流动的引导效果并不显著。
5月7日夜晚,小米汽车发布了一份《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的文件,就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问题进行了道歉,并公布了相应的补偿措施。小米汽车方面透露,小米SU7Ultra车型所配备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仅完美复刻了设计造型,还具备一定的气流导出以及辅助前舱散热的功能。我们对于之前信息的表述不够清晰,对此我们深感歉意。小米汽车宣布,对于尚未交付的订单,消费者可以选择调整配置;同时,对于已经提车的用户以及已经锁定了订单的用户,公司将赠送两万元积分作为回馈。
红星新闻报道指出,众多消费者对于该方案表示不满,对其宣传的真实性提出疑问,并纷纷要求退车或重新选择购车。
西董(化名)这位准车主表示,他目前拥有两辆燃油车,并计划在今年添置一辆电动汽车。他对小米SU7的口碑一直持好评态度,自从SU7Ultra上市后,他在三月份便支付了2万元定金,并为其加装了碳纤维前舱盖。截至目前,他距离提车的时间还有二十周。
五月初,经过网络各路博主的核实,确认了挖孔碳纤维前舱盖实际上并无风道后,西董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毕竟这是我拿来‘玩乐’的车辆,它既要外表吸引人,又必须具备出色的性能。如今得知这个售价4.2万元的前盖仅仅是个装饰品,我无法接受。”
西董说,自己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想退掉定金。
西董的订单。图源:受访者
在由近400人组成的维权群中,部分成员已经成功提车,然而,大多数成员仍处于等待提车的准车主状态。目前,他们正积极向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寻求协助,不过,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
在维权群里,众多即将成为车主的人们向极目新闻的记者透露,他们已将有关事宜上报至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的区级市场监管部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金融局,然而,他们并未获得预期的答复。
记者收到的多份投诉处理截图表明,该机构已接收了他们的抱怨,却声称“无法确认所反映的主体确实存在所述问题,故不予立案”。在回应消费者要求时,该反馈提到,“经过调解,被告方未能满足要求,调解被迫终止。建议您寻求司法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14日的上午时段,极目新闻的记者尝试联系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商务金融的部门,遗憾的是,他们并未收到对该事件的任何回复。
官方反馈截图,图源:受访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博士及教授戴盛仪指出,在此次案件中,小米汽车实际交付的车辆并未完全实现之前所宣称的各项功能,这一行为已涉嫌构成虚假宣传及欺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商家向顾客提供商品信息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严禁发布虚假或误导性的广告。一旦商家实施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获得赔偿,赔偿金额可达购买商品价格的整整三倍。
戴盛仪称,已交定金的车主完全可以要求“退一赔三”。
若企业涉嫌进行虚假广告宣传,消费者有权向相关管理部门进行举报或提出投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一旦发现经营者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监管部门有权要求其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对其处以二十万至一百万元的罚款;若情节较为严重,罚款金额将升至一百万至二百万元,且有可能导致营业执照被吊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