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旅游高峰期再度来临,各地游客对旅游的热情不断攀升。然而,在享受愉快旅程的同时,我们亦需保持警惕,注意防范旅游消费中的各种陷阱,比如旅游市场上强制消费、误导宣传、价格不实等现象屡见不鲜。7月4日,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携手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八省区的消费者组织,共同发布了暑期旅游消费的注意事项,旨在确保广大消费者在假期的旅行中能够安心出行、明白消费、尽情游玩。
九地消费者协会告诫大家需仔细辨别信息,切勿轻信:出行前一定要广泛搜集目的地资料,对网络平台上过分渲染的图文及视频广告保持警惕。可以同时查阅官方旅游手册、权威媒体的报道以及游客的真实反馈,特别是对差评中提到的关键问题要特别注意,比如“导游强制消费”“房间条件与宣传严重不符”等要点信息。所谓的“零负团费”和“超低价豪华游”往往隐藏着诸多陷阱,比如将原本的公园美景之旅转变为街头购物之旅,或者出现“钱不够,饭里扣”的现象,还有可能遇到实际住宿环境与宣传不符的情况,因此在作出选择时请务必保持警惕。
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游客,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务必养成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包括保存合同、行程安排、各类票据、付款凭证、现场拍照、录像以及录音资料(尤其是在遇到强制消费或价格纠纷时与商家的交流记录),以及与商家、在线平台和旅行社的沟通信息等。
遇到消费矛盾,若双方沟通未果,可迅速联系全国统一的12315消费者服务热线,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全国消协智慧315”查询相关信息,或者关注所在地的消费者协会(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号提交咨询和投诉。涉及旅游方面的争议,可以向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提出投诉(通常可以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转接,或者查询当地文旅部门的投诉电话)。
在点餐之前,一定要主动询问价格,特别是那些容易导致费用较高的时令海鲜或特殊食材,要仔细查看计量单位,以防出现价格不明确的情况。在核对账单时,要格外细心,以免出现“隐形菜品”或计算错误。
对“热心路人”推荐的所谓“地道好店”保持距离
在关注价格与地理位置的同时,还需仔细审视用户评价中的实景图片,以及卫生、安全与设施等方面的关键信息。同时,对于宣传页面和订单内容,应迅速截图保存作为证据,以防陷入“图片与实物不符”的欺诈圈套。
入住时请务必仔细检查房间内设施,确保其完好无损。若发现设施与预订描述存在重大差异或存在严重缺陷,应立即与酒店工作人员联系,寻求更换房间或保留相关证据以便维护自身权益。
订票:
请务必挑选官方渠道或信誉卓著的经销商。对于第三方平台推出的各类“套餐”,需保持警惕,仔细辨别其中是否含有额外的不必要服务费用。
乘车:
搭乘网约车时,务必核实车牌号码、司机个人信息与平台所显示信息相符。乘坐出租车时,需请司机开启计价器,同时关注导航指引的路线是否恰当,以防司机绕道导致额外费用。
乘飞机:
自6月28日开始,旅客不得携带未标有3C认证标志、3C标志模糊不清、属于召回范围内的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登乘国内航班。出行前,乘坐国内航班的旅客务必仔细核查其携带的充电宝是否符合规定。
游览景区时,在商店、跟随导游推荐的购物地点,抑或是所谓的“老乡店”里,对于导购员或导游所使用的极具煽动性的言辞,需保持高度的警觉。
购买高价珠宝玉石、药材保健品以及地方特色产品时,务必谨记“货比三家,多观察少行动”。切勿轻信所谓的“神奇疗效”、“珍稀藏品”或“内部优惠”等具有诱导性的广告宣传。
旅游境外时选购商品,游客应尽可能全程亲自参与,切勿轻率将购物事宜委托给导游或其他人员。若确实需要导游代为购买,务必主动索取购物凭证,以备日后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务必事先深入了解商品的性质与功能。鉴于不同国家(地区)的规定各异,质量标准参差不齐,某些商品可能并不适合国内消费者使用,故需深思熟虑,切勿因冲动而进行消费。
在购买价值较高的商品,诸如珠宝、药材等,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在提供的发票上详细列出商品的材质、品质级别以及重量等相关核心数据。
旅游合同:
若您决定参加跟团旅行,请务必对各项条款进行详尽阅读,特别是行程的具体安排、交通和住宿的标准、餐饮的规格与频次、购物点的停留时间以及是否为强制或自费项目,以及相关自费项目的具体费用明细。
任何口头承诺都应写入合同
景区游览:
在景区门口要警惕那些声称“免费拍照”实则随后索取高额打印费用的陷阱;同时,要坚决抵制那些在非正规场所设置的“抽奖中大奖”的诱惑。
对那些由黄牛倒卖的所谓“低价票”和“内部票”保持警觉,因为这些票券或许无效,或者暗藏额外消费。购买门票后,务必仔细核对票面上的日期、演出项目等相关信息。
景区内设有众多自费项目,包括索道、游船、演出以及特色体验等。在参与这些项目之前,务必详细了解其具体内容、持续时间以及费用构成(是否已包含在套票中)。同时,要评估自己的兴趣和预算,做出理性的选择,切勿盲目随大流或受到导游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