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拥有一百零八位好汉,《水浒传》记载了八位僧人,分别是鲁智深这位花和尚、五台山文殊院的长老智真、瓦罐寺的崔道成、大相国寺的住持智清禅师、宝珠寺那位蓄发成为二龙山首任寨主的金眼虎邓龙、蓟州报恩寺的海阇黎裴如海、方腊太子方天定麾下的四大元帅之一的“宝光如来”邓元觉,以及曾与鲁智深一起经历火难考验的径山住持大惠禅师。
有人认为武松曾是和尚,实则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武松所谓的“出家”不过是假扮头陀,连度牒上的名字都是假冒的他人,而且他终身未曾剃度为僧,因此不能算作真正的和尚。
武松是否真的是和尚暂且不论,抛开前面提到的那八个和尚不说,还有一些既无名字也无法号,或者不太为人所知的僧人,例如那两位将晁盖引入曾头市伏击圈的法华寺僧人,我们暂且不提。现在,我们只来比较一下,注销戒牒后的释永信(刘应成)与那八个知名和尚中哪一个最为相似,以及包括释永信在内的“九大高僧”中谁的武艺最为高强。
“九大高僧”这个词组必须用引号括起来,因为在这九位中,有几位连作为真正和尚的资格都不具备,更不用说被称为“高僧”了——引号既可以用来表示引用,也可以用来指代特定的称号,甚至可以用来表达讽刺和嘲笑的意味。“说反话”如果不加引号,很容易被人误解。
在“九大高僧”名单中,崔道成与邓龙或许并不为众人所熟知,然而,若我们深入研读《水浒传》的原文,便会发现,他们确实曾有过出家为僧的经历。
瓦罐寺的匾额上刻有“瓦罐之寺”的字样,然而实际上它似乎更应被称作“瓦官寺”,这在某些版本的水浒传中有所体现。云游的和尚生铁佛崔道成霸占了此地,对原来的和尚进行了严重的欺凌:“这里并非一个寻常之地,它原本是十方常住之地,可以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云游僧侣来此修行。然而,一个云游和尚带着一个道士来到这里定居,将常住之地搞得一片狼藉,无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增的,都被破坏殆尽。”他二人行事肆无忌惮,将僧侣们驱逐出了寺庙。衙门地处偏远,即便是官军也难以对他有所约束。那位和尚与道人,实属厉害角色,皆是杀人放火之徒。
邓龙,人称金眼虎,早年亦曾为僧侣,林冲的徒弟曹正,即操刀鬼,曾向青面兽杨志透露:“有一座名为二龙山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寺庙,名为宝珠寺。现寺中的住持已还俗,剃去了头发,其余僧侣也都顺应了世俗。据说他纠集了四五百人,从事打家劫舍的勾当。而领头之人,便是金眼虎邓龙。”
崔道成在生铁佛寺中不过是个四处游历的僧人,而邓龙则是宝珠寺的掌门人。他在将寺庙转变为盗贼的藏身之地后,仍旧稳坐第一把交椅。他由原本在蒲团上收取香火钱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出击,下山去抢劫掠夺。他手下那四五百名手下,其中不少可以被视为“武僧”。
崔道成与邓龙,既有名号又有别称,唯独没有法号。其中,“阇黎”一词代表的是职务而非法号。裴如海之所以被称为“海阇黎”,是因为他享有“海公”的称号。实际上,人们也称他为“裴阇黎”,这样的称呼也是恰当的。
《书中》关于“八大高僧”的身份之谜已得以揭晓,再加上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正好形成了“九大高僧”的阵容。基于此,我们便可以探讨释永信与其中哪几位高僧最为相似了。
释永信在“经营”方面颇有造诣,这与他师父智真长老的鲁智深颇为相似——鲁智深之所以能在文殊院剃度为僧,全靠赵员外的财力支持,而智真长老对鲁提辖“非凡成就”的洞察,大家姑且听听即可,信与不信全凭个人。
释永信拥有子女,这一点上,他显然比崔道成和裴如海要优越得多;金眼虎邓龙虽已蓄发,然而除了打家劫舍之外,似乎并未养有情人,因此,在延续后代这一方面,释永信无疑远超其他八位所谓的“高僧”。
释永信可谓是崔道成、邓龙、裴如海三位合而为一的化身,他的财富、子女以及妻妾数量,即使将这三位相加,也难以望其项背。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大盗无需刀枪,大贼不需翻墙,自有虔诚的信众主动将宝物送上。
释永信的武艺是否能够与鲁智深、邓元觉、崔道成相提并论,这确实是个疑问——既然智真长老、智清禅师、大惠禅师并未展示过他们的武功,那么便无需与释永信进行比较。因为关于智真长老传授鲁智深杖法的说法,不过是新版电视剧中的虚构情节。
截至8月2日,已有数篇关于释永信“武功超群”的“论证”文章新鲜出炉,而且每篇都吸引了数十万的读者关注——看到这些文章得以问世,笔者几乎要相信释永信确实是一位“武林高手”了。
释永信被看作武林高手,这是很常见的看法,因为武侠故事里,少林寺的方丈和武当派的掌门人,大多都是顶尖的高手;其他僧侣若想修炼一门独门绝技,不知要历经多少挑战,也不清楚需要为寺庙付出多少辛劳,而方丈大师若要修炼“七十二绝技”,可能只需一语便成——至少在不久前的少林寺,释永信的意志坚定,言出必行。
释永信是否习得七十二绝技,抑或少林寺是否真的拥有这套绝技,这些都存在疑问:若少林寺确有令万人敬畏的绝世武艺,为何不将其展现在格斗擂台上,为国家争光呢?
所谓的绝技,实则不过是经过刻苦磨练而得来的技艺。若你能够持之以恒,每日对着沙袋挥掌一万次,那么三年之后,或许能够力大无穷,甚至能将老牛击倒。然而,若缺乏那份坚定的意志和毅力,那么一切便只能沦为空谈。
无论如何,“妻子”众多且行走时需他人搀扶的人,是无法拥有高强武艺的。释永信方丈即便事务繁忙,若他能在严寒的冬季坚持锻炼,酷暑的夏日也不懈怠,那么他就不只是“高僧”那么简单,简直可以说是非凡之人了。
释永信出家时的年龄我们不妨再探究一番:他于1965年9月6日降临人世,1981年踏入少林寺,开始了他的出家生涯;随后在1986年,他主导成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此外,他还取得了MBA学位——这或许代表着工商管理领域的硕士学历,不过,我们并不清楚他是亲自全日制学习,还是由他人代为完成学业。
无论怎样计算,释永信选择出家之时,已然错过了习武的最佳阶段,因此他无法修炼出童子功。即便勉强练习,一旦破戒,功力也将随之受损。
据传释永信门下有几位杰出的弟子,由于这些弟子都成为了知名的演员,因此在此不便透露他们的姓名。而且,他们是否真的是释永信的徒弟,这一点也令人怀疑,至少目前他们并不愿意公开承认这一点。
假如释永信确实指导过这些明星学习武术,即便他未曾修炼童子功,他的武艺也足以与西门庆相媲美;即便对上武松,他也能抵挡数招;与李逵对峙,挥舞板斧,未必会处于劣势。
释永信的人品确实存疑,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少林寺武艺的理由,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少林僧侣,阅读此文的绝大多数读者也难以与他匹敌。
少林寺承载着武学的传承,释永信更掌握了修炼所有“秘籍”的权力,因此,若有人声称他连基本的拳脚功夫都不懂,那么这几乎会让绝大多数人难以置信。
习武若不勤练基本功,终将徒劳无功。若每日不勤加练习,手艺便会生疏,动作也会变得迟缓;连续两天不练,技艺便丢去大半;若连续三天不练,便成了门外汉;若四天不练,就只能干瞪眼了。释永信事务繁重,日理万机,恐怕难以分出太多精力来修炼武艺。凭借年轻力壮,对付智真、智清、大惠等人或许不在话下,然而,能否战胜同样酷爱武术的裴如海,则成了一项挑战。至于释永信能否与鲁智深、邓元觉、崔道成等高手过招,这便需要读者们自行评判了。在此,笔者还有一个疑问:既然多数僧侣都不允许饮酒食肉,为何有些素食菜肴却要模仿鸡鸭鱼肉的味道和形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