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男性前来寻求我的帮助,他所面临的问题在于,多年来他一直在家中无所事事,未曾外出工作。在此期间,他时常遭受父母的责备和轻视,甚至有一次,他的母亲将他赶出家门,声称不再认他这个儿子。面对这样的境遇,他自己也深感不安,意识到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可持续。然而,他却缺乏外出工作的动力,因此特地前来向我寻求建议。
高中毕业后,他投身职场,初入社会的第一个月便收获了5000多元的薪水。他兴高采烈地与父母分享这一喜讯,然而,父母的表情却毫无波澜,寂静无声。自那之后,他便不再外出工作,整日宅在家中,吃饭、追剧、睡觉成了他的日常。这让父母对他颇为不满,尤其是他的父亲,常常指责他。在他被逼急了时,他会宣称自己要开创自己的事业,认为这样能比打工赚取更多的财富。这时,他的父亲便会反问:“钱呢?”他沉默了。原因在于,他发现某些短视频博主的作品观看量极高,收益也颇为丰厚,他也心生向往,想要尝试,然而,他仅仅是停留在想象阶段,并未付诸实践。
他的状况现在被称作“躺平”,那么他为何会如此呢?通常来说,大多数人踏入社会开始挣钱时都会感到欣喜,并乐于与家人分享这份喜悦,有些人还会给父母购置礼物,大多数父母对此都会感到欣慰,并给予孩子肯定和认可。然而,他的父母对此却没有任何反应。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并不会因此放弃工作,毕竟能够通过工作赚钱是为了自己。然而,他却选择了不再工作。
依据人类心理活动的运作机制,每个人的心理活动无不围绕着自身需求的实现展开,“躺平”行为即是人类本能行为中的“放弃绝望”表现。这种行为的出现,源于个体深感无论怎样努力,其需求始终无法得到满足。那么,究竟是什么需求让他们感到无法得到满足呢?实际上,这是出于对“接纳认可”的渴望,他兴奋地向父母展示自己赚到的钱,内心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赞许,然而父母却毫无回应,这让他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然,没有人会因为这种小事就彻底放弃,选择放弃生活,这往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自幼便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早年便外出谋生,他只得与祖父母同住。然而,爷爷沉迷于牌局,奶奶则忙于田间劳作,他常常独处一室,倍感孤寂。父母仅于春节回家探亲,但每次归来,奶奶总会在他们面前说他的不是,指责他顽皮、挥霍无度。父亲则不问缘由,动辄对他施以家暴,常以学业为借口,责备他不思进取,沉迷玩乐。有一段时间,父亲失业在家,心情愈发烦躁,整日借酒消愁,醉酒后更是对他出言不逊,甚至在他周末夜晚熟睡时,也会将他叫醒,质问他为何不专心学习,随后又是一顿责打。
他后来也开始勤奋学习,成绩有所提升,然而父亲却并未给予任何认可,仍旧批评他没有认真学习,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何事,父亲总是责怪他,比如家里用来硬化院子的沙子因为长时间放置和频繁降雨而被冲刷减少,父亲便怪罪是他没有把沙子用得足够,随后又对他进行了一顿打骂。
在他整个童年时期,与父母有限的相处时光里,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打骂之中。成年后,父亲虽然不再动手,但指责和批评却依然如影随形。
因此,他内心对于“接纳与认可”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而所有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都会使得人的生命陷入停滞。个体若在幼年时期未曾获得接纳与认可,有些人便终身致力于寻求认可,他们通过展示才能、竞争激烈、追求极致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有些人则通过取悦他人、付出努力来换取接纳与认可,而另一些人则选择逃避,比如那些患有社交恐惧症和孤僻的人。更有甚者,他们选择彻底放弃、沉沦,甚至走向极端,如自杀。这位男士,由于从小未曾得到父母的认可,即便他努力工作、赚取收入,依旧无法获得认可,导致他内心彻底绝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愿去做,最终选择在家躺平。
当前许多家庭面临孩子“躺平”的现象,家长们既焦虑又无计可施,有时甚至病急乱投医。这不仅可能导致金钱损失,还可能加剧孩子的伤害,使问题愈发严重。比如,近年来频繁被曝光的一些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名,或声称能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培训机构,许多家长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去,而这些机构的基本做法往往是一些军训,一旦孩子不听话,便采取体罚,甚至不提供食物,将孩子关在狭小的空间内。最终,家长们不仅金钱受损,一些孩子还因体罚而受伤。存在一些机构声称专注于解决孩子躺平问题,却向家长收取数万元的高昂费用,实际上却是在利用家长的担忧来谋取私利。
实际上,众多所谓的“躺平”少年,常常是未能获得父母的无条件接纳与认可,在学校同样缺乏认可。许多父母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否定和指责,喜欢拿他人的孩子与之比较。他们要么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尤其是将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是否被认可的唯一标准。成绩优异时,他们会给予奖励;成绩不佳时,则各种否定和指责随之而来。在学校,成绩更是评判成败的唯一标准。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受到冷落和忽视。许多学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孩子承受不住这种压力,变得焦虑和抑郁,而另一些孩子则选择放弃自我,最终走向“躺平”。
解决孩子“躺平”现象,并非仅是孩子的责任,更关键的是家长需先自省。家长需学会无条件地接受并肯定孩子,至少应停止无休止的否定与责备。鉴于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供给。只有家长能够接纳并认可孩子,孩子才能逐渐学会自我接纳和认可,进而培养出基本的自信心。如此,孩子才能拥有足够的心理能量专注于学业。否则,这就像不给一个人提供食物,却强迫他不停地劳作,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他体力不支。
在引导这位男士的过程中,我着重于帮助他学会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和认可,然而,这需要先让他摆脱对父亲那些否定和指责的认同。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心理转化疗法”。这种方法会引导他回顾过去的记忆,重新面对父亲的各种责骂、否定和指责。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他的恐惧、无助和委屈转化为反抗和反击。在行为、情绪和认知上,他将对父亲的指责和否定进行反击,并澄清事实的真相。这种转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个体体验到自身的力量和勇气,并学会自我接纳和认可。只有当他能够自我接纳和认可自己之后,他才能重新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