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苏超”赛事的盛况引发了广泛关注,在江苏这片土地上激荡起一股足球狂潮。在徐州,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出现在绿意盎然的足球场上,足球培训机构的报名人数显著攀升,一些俱乐部在暑期吸纳的学员数量甚至比往年增长了近一倍。
热潮下的“烦恼”:绿茵场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
每日午后四点钟,青年路小学的学子小欧便会如约抵达湖北路体育场,在那里,在市体校教练周斌的悉心指导下,他与全市众多小学中的二十余名顶尖“小伙伴”一同投入到专业化的训练之中。
小欧家位于九里新苑社区,与湖北路体育场相隔十多公里,暑假期间,他每天往返训练需要花费近一小时的车程,这让父母既欣慰又担忧。目前,体校在主城区的东、西两侧设有课外集中训练的场地,仅有湖北路体育场和云飞小学体育馆两个选择,确实有部分孩子因距离问题感到不便。周斌如是说。
足球的激情一旦被点燃,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那些怀揣着足球梦想的少年们,他们是否能在自己的家乡寻找到适宜的训练场所?
江苏省政府于2021年发布的《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明确指出,至2025年,将构建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法律保障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每万人将拥有至少一片足球场。
截至目前,徐州市城区包括贾汪区、铜山区和经开区,共计拥有足球场地412座。以城区大约380万人口为基准,徐州的足球场地密度已达到每万人拥有一片足球场地的标准,甚至超过了这一目标。
徐州,位于江苏北部,是体育领域的璀璨明珠,拥有着深厚的足球底蕴。这里孕育了孙可、张艳茹等众多国家队优秀运动员。津浦西路小学更是以其“足球之花长盛不衰”的美名享誉一方,连续多年在徐州市小学足球赛中夺冠。
徐州近年来在足球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据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59块足球场地,这些场地为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徐州地区不仅拥有两个国家级足球特色县(市、区),还有三个省级足球特色县(市、区),以及30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徐州在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的硬件设施优势。
然而,像小欧父母所面临的这种“甜蜜的困扰”为何依然存在?记者经过细致的整理,这份包含412个球场的名单揭示,三个主要城区共拥有240个球场,其中大部分球场归中小学所有。“足球场地大多位于学校,但在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并不对外开放;而社会足球场则主要分布在城市的郊外。”徐州市体育局体育经济处的负责人李展如此坦言。
记者好奇地询问:“为何不将学校的运动场地对外开放呢?”李展回应道:“开放校园球场确实会遭遇诸多挑战,例如,球场通常与教学区相邻,一旦开放,管理、安全和维护的责任将由谁来承担?另外,若要将教学区与球场进行物理分隔,这无疑会额外增加学校的投资成本。”
破题之道:激活资源,探索“家门口”的绿茵
尽管校园球场使用效率面临挑战,徐州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已经尝试了新的策略——通过组建校园足球队或兴趣社团等形式,在有专人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了区域内场地的共用。
在暑假期间,徐州市云飞小学的足球队教练王勇并未因炎热天气而懈怠,他坚持每天带领队员们于足球场上辛勤训练,不畏酷暑。“‘苏超’赛事的激情点燃了孩子们的斗志。尽管气温高企,但我们的训练时间依旧固定,每天上午8点至9点半,下午5点至6点半,这是我们的常规训练时段。”王勇如此说道,云飞小学虽为新建学校,但学生资源有限,目前仅覆盖两个年级。他依据年龄将校队中的21名队员划分成U8和U7两个小组,并允许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内自主安排训练。
据调查,云飞小学的运动场地在徐州市所有小学中面积最大,达到了38亩,这个面积几乎等同于三个标准足球场。此外,该学校的设施配置相当齐全,包括球员休息室、标志筒、标志牌等训练所需的器材和设施,应有尽有。
为了提升场地使用效率,我们的场地不仅成为了徐州市足球队的常年训练场所,还成为了云龙区兄弟学校进行学习交流与竞赛的地点。区域内的团队可申请使用场地进行训练与比赛,赛后仅需进行基础的日常保养。云飞小学校长刘澄表示,在暑假期间,市体校的队员也在此进行集中训练,孩子们得以相互交流技艺,共同提升。
据调查,近期来,徐州市的中小学通过实施白名单准入机制,携手足球青少年培训俱乐部,成功引进了专业的足球教练团队,为青少年提供了在校园内系统学习足球的良机。“校长杯”、“县(市、区)长杯”以及“市长杯”构成的青少年校园足球阳光联赛体系正逐步健全,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了这一行列,使得徐州青少年踢足球的氛围愈发浓厚。
徐州地区部分商家及社区正努力探索,致力于青少年足球服务的推广。在互联网平台上输入“徐州少儿足球培训”等相关词汇,便能发现众多商家提供的暑期足球场地及课程信息。其中,部分商家侧重于基础技能的锻炼和体能的增强,非常适合足球运动的新手小球员;而另一些商家则推出了专业的个性化教练训练方案,旨在帮助青少年提升运动技能水平。徐州因“苏超”赛事而足球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踏入绿茵之地,他们怀揣着对足球的狂热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在汗水中体验着运动的激情与无尽的欢乐。
“村界杯”的启示:乡土足球点亮“家门口”的梦想
在远离市区中心的沛县鹿楼镇的七堡村与八堡村,一场别具一格的“村界杯”草根足球盛会正在进行,它生动地展现了“足球就在家门口”的另一种可能性。无论是七八岁的孩童,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将足球视为一种共同的节日语言。在春节期间和暑期农闲时期,“村界杯”比赛总是如期举行,成为了村民们热切期盼的文体狂欢活动。
这项赛事源于村民自发组织,历经多年持续举办。起初,几位热衷于足球的退休体育教师向村里提出建议,计划在村口一块由荒地改造而成的简陋场地上进行足球技艺的交流。随着村民对足球的热情如同燎原之火般蔓延,比赛的规模逐渐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参赛队伍以村落为组织单位,成员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村民,比赛规则简洁而不复杂,但现场气氛却极为热烈。村民们不仅投身于比赛,更是倾力支持,成为了最热情的观众和啦啦队。球场之上,拼抢激烈;看台上,声援此起彼伏;闲暇之余,人们热议赛事。足球已深植于乡村生活的脉络之中,成为维系乡愁、激发活力的特殊桥梁。“村界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地文化生活中的一顿丰盛“盛宴”,那充满生活气息的乡土足球魅力,吸引了众多全国网友的热切关注。
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携手鹿楼镇政府,为守护这份珍贵的乡村足球激情,主动出击。2019年,他们巧妙地利用八堡村的一块闲置采煤塌陷地,高标准地打造了一座正规的七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从而彻底摆脱了以往尘土飞扬的土场。2023年,为了迎合村民观赛的热情并增强赛事的观赏感受,在球场两侧增设了能容纳数千观众的临时看台,并配备了夜间照明设备,使得“村界杯”的夜晚赛事同样魅力十足。而且,还对球场周边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施工,并相应地建设了停车场、休息室等辅助设施,一个相对完善的乡村足球公园逐渐成形。
沛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志永指出,全县共建设了103个不同类型的足球场,其中乡镇、社区、公园等地共有33个社会球场,全年对公众免费开放。他进一步说明,八堡村这样的乡村足球场,正是沛县积极推动城乡体育设施均衡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这些遍布于民间的足球场地,使得足球运动得以深入千家万户,不仅极大地满足了民众日常锻炼的需求,还为沛县青少年足球的启蒙教育和业余联赛的举办提供了优越的场地条件。“村界杯”的成功举办,为乡村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足球运动、推动乡村文体事业的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样本”。
徐州地区在校园球场之外,近几年来新建立了超过150片的社会球场,这些球场包括笼式、5人制、7人制、11人制等多种形式……这一系列的探索与实施,透露出一个关键的道理:一旦校园、社区以及乡村的足球场地得到有效利用,一旦商业与公共区域为足球运动腾出空间,青少年们便能更加接近他们“家门口的足球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涛 张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