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东南部,小米汽车的超级工厂内,超过700台机器人各司其职,确保了压铸、冲压等核心工艺的全自动化操作,200余道关键工序均实现了对生产线质量的精确监控。全球领先的集成压铸生产线更是将原本分散的72个零部件融合为一个整体……在这条智能化的生产线上的每一个活跃的数字,都见证了汽车产业的升级与进步。
近期,“活力中国调研行”专题采访团抵达小米汽车超级制造基地,深入探索北京汽车工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环保化以及高端化方面的不断进步,使其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北京制造业的首要产业”。
智能制造
机器人上阵赋能产业升级
游览北京,有哪些地方不可错过?众多外地游客的旅行计划里,位于六环之外的小米汽车制造厂成为了必访之地。截至2025年5月,该工厂已接待接近四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已然成为京城工业旅游的新亮点。
现场目击,一列接一列的摆渡车将观众带入汽车制造的前线。“在占地7万平方米的车身车间内,工人寥寥无几,几乎全是由机器人操作的。”观众一边观看,一边数着工厂中各种类型的机器人。
小米汽车制造基地引入了超过七百台机器人,得益于这些机器人的协助,截至5月21日,小米SU7系列已累计交付超过25.8万辆,并且已经连续六个月实现了单月交付量超过两万辆的佳绩。
智能制造正加速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作为我国布局的关键汽车产业基地,北京现已拥有北京奔驰、北汽新能源、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8家在京进行整车生产的企业。2024年,汽车与交通产业产值成功突破4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率超过15%。
创新助力
技术攻关铸就产业硬实力
不仅灵巧的机器人能够胜任“精细活”,压铸车间内同样有着“大块头”的存在——那就是重达718吨的压铸机。
该设备与周围60余台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占地达840平方米的压铸设备集群。以往,汽车后地板的70多个零件需经过冲压和焊接才能组装成一体;然而,如今这台大型设备能够将70多个零件一次性压铸成后地板部件,焊点数量减少了840个,整个生产过程的时间缩短了74%。
压铸工艺犹如制作蜡烛一般,只是这里的“蜡”变成了名为“泰坦合金”的特殊材料。在700摄氏度的高温下,液态铝在340倍于标准大气压的压力作用下,以25倍于地球重力加速度的速度被注入模具,最终形成所需的形状。
压铸材料与压铸设备集群,均为小米自主研发,这在我国的汽车行业尚属首次。雷军,小米集团的创始人,曾明确表示:“过去五年,小米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1020亿元;展望未来五年,我们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小米汽车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北京强大的产业基础。
汽车产业的升级换代离不开创新精神。北京坐拥92所高等学府和超过1000家科研机构,其中32所院校开设了汽车工程专业。此外,北京还建立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这三个中心均为国家级汽车领域创新机构。同时,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高达16万人。这些丰富的创新资源为北京汽车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使其加速迈向技术前沿。
目前,北京在车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系统研发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该市已初步构建起一个自主可控、生态要素齐全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并涌现出了众多攻关成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产业生态
京津冀合力“共造一辆车”
总装车间位于小米汽车生产线末端,是车辆完成组装并准备出厂的最终环节。这里,机器人协同作业,确保每76秒便有一辆汽车完成组装并驶离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