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的解释|释的意思|“释”字的基本解释
《说文解字》对这字的诠释为:“释,即解开之意。”此字左侧为“采”字,作为形旁,“采”字原意是从树木上摘取果实,摘取果实的过程涉及挑选和辨别,比如哪些果实有毒,哪些无毒,哪些味道佳,哪些味道不佳,如此等等。因此,“采”字便蕴含了挑选和辨别的含义。而右侧的字读作yì,属于声旁,用以指示其读音。然而,这个“睪”字亦兼具形旁之功能,并在表达含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含义可理解为“目视”,即通过视觉进行观察。在辨别与区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用眼观察,还需借助手部动作进行区分。因此,“释”字的原始意义即为辨别与区分。然而,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却鲜少发现这一原始含义。在古书中,我们更为常见的是“解说”、“说明”、“阐述”等含义,例如:释词、释义、解释、阐释、注释等。
《释名》这部著作从字音的层面阐释字义,通过采用发音相似或相同的字来阐述字义,这种方法被称为声训。其核心宗旨在于追寻事物名称的起源。以“人”字为例,为何读作“rén”呢?《释名》中提到:“人之为言仁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人从出生起,本性就是善良的。因此,这种高等生物被赋予了“仁”的称号。“鬼”为何被称为“ɡuǐ”?《释名》中提到:“鬼”字意味着回归。换言之,一个生命体在世间经历了一遭,最终返回了它最初诞生之地。尽管这些解释显得有些牵强,但对于研究语言起源,它们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挑选和辨别任何事物后,务必将它们各自独立的两个部分明确区分并分开。因此,“释”字便衍生出了“解开”、“松开”的含义。
“解开”或“松开”这两个词的含义进一步拓展,衍生出了一种更加普遍的用法——“释放”,这代表重新获得自由。《公羊传》中记载,楚国人明白即便杀死了宋国的君主,也无法真正占有宋国,因此他们“释宋公”,即释放了宋公。
“释”一词亦含有“消除”与“去除”的含义。在李白的乐府诗《清平调》第三章中,有这样的诗句:“名花与倾国佳人共欢颜,常使君王笑颜常开。理解春风带来的无尽哀愁,沉香亭北凭栏远眺。”在这句中,“解释”并非指“解说”,“解”实则意味着“理解”或“领会”,“释”则表示“消除”或“去除”。诗中之意表达的是:唐明皇对名花和杨贵妃的美貌都情有独钟,此举触怒了春风,使其只能轻抚花朵,却无法触及美人。然而,杨贵妃深知如何化解春风的嫉妒,她倚靠在栏杆上,以优雅的姿态安抚春风,主动让春风抚摸自己,从而消除了春风的忌妒之情。
最后,我们需探讨为何和尚与尼姑均被称作“释”。实际上,这个“释”字与其本义及引申义并无关联,它源自印度梵文的音译。佛教的创始人名为释迦牟尼,其姓为乔答摩,名悉达多。他属于古印度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指释迦族的圣者。在我国,汉族的和尚与尼姑自东晋时期起便开始被称为“释”。道安,东晋时期佛教界的领军人物,本名卫氏,后随师竺姓。在长期从事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统一僧人姓氏的紧迫性。于是,他提议所有僧人应遵循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名字首字,即“释”为姓。凭借其崇高的声望,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众多僧人的赞同。最终,全天下僧人的姓氏都统一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