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作为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阶段,始于立夏,终于立秋。这一季节的显著特点是气温的升高,然而,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夏季的气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有干燥炎热的,也有湿润多雨的。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夏季气候各不相同。
总体而言,我国东南部的季风区域在夏季往往高温多雨,而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带则是夏季气候凉爽,降水量相对较少,至于西北地区,夏季则普遍炎热且干燥。
春季萌发,夏季生长,秋季收获,冬季储藏,在四季更迭中,夏季无疑是众多农作物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温和丰沛的雨水共同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季风气候,尤其在夏季,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强烈影响,天气表现为高温、潮湿且降雨频繁。这种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使得夏季成为农作物迅速成长的黄金时期。
气温高,不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日出到天黑的时间提前,夜晚来临得较晚,白昼延长,而夜晚则相对缩短。
夏日来临,各类昆虫和小动物纷纷活跃起来,与此同时,众多鸟类开始换羽,众多野兽的毛发亦随之脱落。
(3)夏天,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夏日对于农夫而言最为繁忙,他们必须投身于所谓的“三夏”工作,即夏收、夏种以及夏管。
夏日来临,大家纷纷换上浅色调的轻薄衣物,众多爱好者也纷纷投身于游泳的乐趣之中。
我国夏季始于立夏,时间介于公历5月5日至7日,止于立秋,时间在公历8月7日至9日;而西方人通常将夏至至秋分期间视为夏季。在地球南半球,夏季通常是指12月、1月和2月这三个月份。
在北温带地区,气象学上定义的夏季起始于公历5月21日,即小满节气,结束于8月23日,即处暑节气;而在南温带,这一季节则从公历11月22日,即北半球的小雪节气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2月19日,即北半球的雨水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