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才刚刚崭露头角,小米SU7便再度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
然而,这一次,众人关注的焦点并未集中在0-100加速、电池续航能力以及炫目的涂装设计等方面。
而是在一份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断轴谣言”上。
小米汽车回应断轴谣言
2月9日,对于近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小米SU7出现断裂轴”的说法,小米公司公开发表了声明,明确指出该车辆并未出现所谓的“断轴”问题,经过检测,结果显示车辆受损是由外力所致,并非质量问题。在此次澄清的过程中,公司也让广大网友认清了这起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谣言真相。
回望整起事件的发展路径。
在春节假期伊始,一段关于小米SU7车型发生事故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视频中,车辆先是遭遇了路肩碰撞,紧接着发生了爆胎和轮毂变形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起事故,车主解释称,事发时他们正行驶在乡村的糟糕道路上,由于路面不平,导致车辆后轮爆胎,并且车辆的下摆臂也发生了断裂。
信息传播量持续攀升,小米汽车官方随即迅速启动了相应的调查程序。
官方的回复表明,2025年1月30日10点56分,驾驶员驾驶车辆以大约70公里的时速穿过了淮安盱眙的一条乡村公路——该路段明确标有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限制。随后,当车辆抵达一处破损或坑洼的路段时,由于之前的驾驶行为不当,车身撞击到了凹坑的边缘,进而造成了轮毂、悬架以及右侧后轮胎等部件的损坏。
事故发生后,400客服在用户授权的基础上,为用户安排了拖车救援服务,并代为处理了保险事宜。然而,当保险勘察人员到达现场并要求驾驶员接受酒精检测时,驾驶员却选择了拒绝合作,并放弃了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的打算。他决定自行承担此次事故的全部损失,并在现场与保险公司签署了《放弃赔偿声明》,并将相关记录存档。
2月6日,小米汽车的工程师团队深入现场进行勘查,通过分析车辆受损部分的痕迹,推测驾驶员当日行驶速度远超规定,轮胎在撞击路面的坑洞边缘时承受了非正常压力,从而引发爆胎。随着强烈的冲击力传导至摆臂,摆臂不堪重负,出现了断裂。这导致车辆在悬挂系统受损的情况下继续滑行,进而使得摆臂、减振器等部件因不断摩擦而受到损害。故认定事故结果为外力受损,非网传的产品质量问题。
小米汽车发布声明之后,网友们亦察觉到了此次事故中司机及车主表现出的两个异常举动。
即拒绝酒精检测、主动放弃保险索赔。
这也让相关博主评论区掀起了新一轮讨论风暴。
真诚是永不过时的“必杀技”
模糊中似乎能回想起,在2023年小米举行首次汽车技术展示会之际,尽管关注度颇高,但网络上充斥着“军儿,别再继续了。外面全是XX”这样的戏谑之音。
到了2024年,小米汽车不仅成功将用户评价从戏谑转变为认可,而且取得了订货量突破万次、连续四个月交付量超过两万辆、SU7车型交付量超过十五万辆等多项显著成就。
谈及用户口碑全面转向的原因。
在小米汽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真诚”这两个字始终如一。
雷军在造车路上始终秉持真诚态度,三年间他亲自试驾超过150辆车,从中汲取经验。甚至为了响应用户反馈,他毅然决然地将耗时一年设计的汽车形态全部推翻,重新开始。这一系列举措,让众多旁观者感受到了自己的声音被倾听、被重视,也为小米汽车塑造了“在沟通中不断进步,在聆听中持续成长”的真诚形象。
对产品怀有真挚的情感。相关资料表明,即便不考虑集团其他资源的投入,小米汽车的研发资金累计已近三百亿元。如此庞大的投入不仅赋予了小米汽车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为其未来赢得广泛好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米,作为初涉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市场,为迅速确立自己的地位,特意绕开了SUV领域,转而在相对较少竞争的“轿跑车市场”集中力量发展。这不但使得产品的市场定位与米粉,即年轻消费者的偏好更为吻合,而且使得雷军成功地将互联网企业特有的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引入了汽车行业。他通过为用户开启车门等举措,将“真诚”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从而激发了众多消费者自发地为小米汽车宣传,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来水”效应。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众多用户纷纷以“小米车主”的称号自发地交流他们的购车感受,此举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市场知名度,还巧妙地激发了旁观网友对小米汽车的兴趣,甚至促使他们对小米汽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
若某商品兼具优质品质与良好声誉,其销售量的显著增长便成为必然的趋势。
小米距冲击高端的目标还有多远
自小米汽车正式投放市场,小米集团的股票价格便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24年,该集团股价实现了全年涨幅高达121%的亮眼成绩,而在2025年初,股价更是延续了上涨势头,涨幅达到了23%,这一成绩使得小米集团的总市值成功跨越了1万亿港币的重要里程碑。
报道显示,小米不仅是中国估值最高的汽车公司,同时也是全球市值排名第三的汽车企业,仅位列特斯拉和丰田之后。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盛也对小米汽车的前景十分看好。
分析师赵天宇及其团队在他们的报告中提升了小米汽车2025年的销量预估,将其从原先的29万辆增加至35万辆,这一调整使得预期销量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21%。不仅如此,他们还对2026年的销量预期进行了上调,将数字从48万辆提升至65.5万辆,这一增幅达到了惊人的48%。
高盛分析指出,伴随产品销售量的不断攀升,预计小米汽车将在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届时它将作为集团的关键一环发挥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中信证券亦高度评价小米集团正逐渐成为“我国极具吸引力的顶尖科技企业之一”。该机构旗下员工撰写的研究报告,将推动小米市值攀升的关键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要点。
小米汽车的业绩超出预期,取得了显著成功;同时,手机产品的高端化战略也显现出成效;此外,IoT领域的重点产品策略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新零售模式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他们看来,小米股价攀升的内在原因在于公司结构的不断优化与战略层次的提升,而业务超出预期完成,则归功于小米集团在2021年提出的“二次创业”的口号。至于更深层次的“时代规律”,则是小米巧妙地把握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机遇,在顺势探索自身科技制造和国际化路径的过程中,也借此赢得了广泛的用户好评,推动了整个集团向着健康良性的循环发展。
2月6日。
雷军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一条信息,内容是:“迈向高端市场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我们应当勇于承受损失,勇于做出牺牲,毫不动摇地持续前行。”这段话出自三四年前,我在小米公司内部关于高端化战略的研讨会上所发表的言论。自那时起,我们便秉持着这样的信念,不懈努力了五年之久。
观察小米当前的进步态势,不论是手机市场还是汽车领域的用户评价,都从不同层面证实了雷军所倡导的“高端化策略”已取得成效。至于小米是否能在2025年达成其“进军高端市场”的愿景,我们不妨保持关注,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