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躺平”这一词汇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部分人赞同,将其视为最为惬意的生活态度,它有助于减轻诸多压力;而另一部分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躺平只是年轻人堕废和逃避现实的借口。实际上,躺平之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结构存在缺陷,同时也是当代青年在经历了极端内卷化之后的一种普遍共鸣和情绪释放。
那么,“躺平”究竟有何含义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代青年面对重重压力时,倾向于选择退缩。相较于那些微乎其微的奋斗成功机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不愿结婚生子,不愿成为房奴,只想安于一处,不再追求更多。在这个群体中,逐渐流行起“若韭菜躺得足够平稳,便无法将我割走”、“只要我躺得足够迅速,资本便无法对我进行剥削”这样的观点。这种心态使得众多批判者认为,当代年轻人只是过于懒惰。然而,难道真的是年轻人懒惰吗?
身为这个群体的一份子,我深刻体会到了躺平青年的心境,那种竭尽全力却依然无法激起一丝波澜的失落与绝望,在此情形下,选择躺平也不过是想要让自己稍微轻松一些。面对资源竞争激烈的现象,并非是90后一代不够勤奋,正如网络上的一个比喻所说:当江湖中只有一本《葵花宝典》时,能学会的人便能称霸天下,那时人们只需决定是否修炼即可,而如今《葵花宝典》的内容已经公之于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无敌的存在,因此,你也就没有了不自我革新的理由。培训机构便是现实的写照,不论是对幼儿园的孩童还是面对公务员考试的应试者,它们始终存在,不论你是否愿意参与。当多数人纷纷自断后路时,你开始感到焦虑,原本无意练习的你,也开始感到不安。如今,那些自断后路的人发现,即便掌握了这套秘籍,也无法达到无敌的境界,于是他们开始联合起来,选择不再练习。
究其根本,这是青年一代发出的呼声:教育领域的不公、医疗体系的不公、职场机会的不公、养老保障的不公、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等等,其中固然有少数人表现出消极态度,然而绝大多数人并非那些被批判家们称作“三和大神”的全面放弃者。所谓的“三和大神”是指那些在各方面都选择放弃的人。真正应该放弃的是态度,而非生活本身。在心态上选择淡泊和宁静,这可以视为一种心灵的躺平,但如果连生活也选择放弃,那实际上是在逃避现实。
自然,选择躺平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大多数的反对意见来源于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人,他们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他们是否能够躺平?显然不能。他们即便有躺平的愿望,也缺乏相应的经济条件。而所谓的躺平青年,往往是那些尚未组建家庭的普通人,他们是否应该躺平?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是否能够躺平?当然可以。不选择步入婚姻殿堂、不承担养育后代的职责,以及不沦为房产的奴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从事着普通的工作,精心照料着长辈和自身,尽情享受着生活,仅此而已。或许有人会担忧:若所有人都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人类是否会面临灭绝的危机?请不必忧虑,只要您还健在,这种极端情况便不会成为现实。
必须得承认,尽管逃避显得不光彩,但它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当前的社会已经超越了仅仅追求温饱的阶段,生存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没有人是愚笨的。年轻人选择“躺平”,并非仅仅因为他们在苦读12年后只能进入普通的二本或三本院校,而是在踏入社会后意识到这本所谓的“葵花宝典”人人皆知,最终只能找到一份收入微薄、加班繁重,甚至需要自我打脸以示感激老板的工作。自然,那些天生在罗马且持有极端不负责任的躺平态度的清华教授,就别再站着说话不嫌疼了。
躺平是门技术活,也不用轻言躺平。躺平并非等同于沉沦,在作出躺平的选择前,务必确立一个基本的生活支撑点,尽力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的追求,坚守不为邪恶势力添砖加瓦的底线,这才是躺平的真谛。一旦选择了躺平的态度,生活就不能停滞不前,必须持续地学习和深思。缺乏精神世界的丰富滋养,躺平只会反噬自身,使人陷入黑暗。无需刻意超越他人以求胜利,但务必超越自我,不与世人争夺名利,只愿心灵之河流淌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