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整体资产规模已经达到33万亿元,机构客户投资占比持续提升,但浦银安盛基金在股票投资方面却遇到了难题。最新统计表明,该基金公司负责权益投资的首席官蒋佳良执掌的三只重点基金,在过去一段时间的业绩均为负数,亏损总额都超过了百分之十五。该基金中,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014228)作为其杰作,自2021年底问世以来,其价值下滑幅度巨大,达到了46.9%,在同类基金群体里,它的位置非常靠后。
浦银安盛在2025年继续实施频繁推出新产品的计划,全年总共发行了10只基金,这批基金里有4只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然而根据Choice平台的信息,有3只基金在成立后立刻出现了亏损的情况,最新发行的医疗创新混合A基金在短短两个月的期间内下跌幅度超过了11%,这表明该公司在股票投资组合的配置以及产品推出的时机上遇到了系统性的问题。
首席权益投资官“三连亏”:46%亏损背后的投资错位
蒋佳良担任浦银安盛基金的首席投资负责人,同时负责均衡策略部门,他目前监管着八项产品,整体资产规模达到11.7亿元,所管理的资产在公司权益基金中的占比接近五分之一。
然而,从任职表现来看,其投资成绩与职位严重背离。Choice平台统计,蒋佳良负责的三款股票型基金,包括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浦银兴耀优选一年持有混合A(014545)、浦银安盛均衡优选6个月持有期混合A(011717),到2025年10月17日为止的业绩均为负值,具体回报率分别为-46.90%、-18.76%和-6.78%。
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基金自2021年12月设立以来,单位资产净值已经跌至0.531元,年度化收益率是负的15.32%,在同类基金中位列第2477名,仅比第2524名高一点点。该基金成立之初的资产规模为26.25亿元,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个数字锐减至6.95亿元,资产总额萎缩了超过七成。与此同时,作为参照标准的业绩比较基准,在这段时间内却累计增长了大约1.12%。换句话说,这个基金的表现比沪深300指数差很多,而且在市场回升的时候也错过了上涨的时机。
审视其资金流向可以发现显著偏差,2022年固守新能源与汽车制造领域致使收益下滑,2023年错失人工智能发展机遇转而聚焦中成药、日用品等稳健领域,2024年半年总结直白指出"头尾资产配置失衡"。另一方面,物料周转率持续处于高位——2024年全年超过480%,部分季度甚至超过500%,表明其交易活动过于频繁、策略缺乏稳定性。
高额的管理费用和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反差,更让市场产生质疑。以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为例,该基金的财务报表表明,自成立至今投资回报持续为负,累积亏损金额超过11.8亿元,然而同期收取的管理费总额超过6900万元。根据2025年中报数据,浦银安盛品质优选混合A在上半年的股票投资出现亏损,具体金额为-2954万元,期间仍收取管理费571万元。投资界的声音透露出市场的失落感受,持续三年的亏损状况令人沮丧,补仓操作非但没有改善局面,反而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
新医药基金上市即亏,主动权益产品失血
老产品销售遇到困难,浦银安盛在2025年依然大力推出新基金。根据Choice平台统计,到10月17日为止,该公司全年发行了10只新基金,具体包括4只主动管理型基金,3只指数型基金,2只混合债券型基金,以及1只纯债型基金。
需要留意的是,最新成立的基金里,有三只主动管理型产品刚成立就出现亏损,浦银安盛数字经济混合A(025421)是在9月11日设立的,自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负7.21%;浦银安盛医疗创新混合A(025022)成立于8月21日,成立至今的回报率是负11.74%,这个表现比同期沪深300指数低超过了17.4个百分点;浦银安盛股通红利混合A(024398)的回报率为负0.58%,同样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浦银安盛今年除了主动管理类产品外,还发行了多款被动指数类产品,比如浦银安盛中证A500ETF联接A(024298)和浦银安盛中证A500指数增强A(022768)。不过需要关注的是,主动管理类产品整体表现不佳出现亏损,而ETF以及指数增强类产品却大多实现了盈利。该指数增强A自成立至今,其收益率为20.09%,这一点跟主动权益类产品形成了非常显著的差异。
浦银安盛在基金发行方面动作频繁,但整体规模提升并不明显。根据半年报披露的数据,公司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约为3617亿元,而非货币类基金的比例不足一半。特别是在股票投资领域,过于注重快速发行和主题炒作,反而影响了投研工作的稳定性。
行业专家指出,浦银安盛面临的结构性难题在于“推出的基金种类繁多,却缺少有影响力的旗舰产品”。虽然该机构在沪深300、A500等主要宽基指数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从而降低了投资人的信心。
监管方面,证监会正促使《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令各基金单位加强业绩参照标准的管控,实施长时段的评估机制。吴清主席早前强调,需防范基金"走势偏移",确保每项产品具备清晰的业绩参照与投资方向。
浦银安盛正经历权益转型的关键时期,从蒋佳良遭遇连续亏损到新基金发行后即告亏损,这家成立十六年多的中型公募面临严峻挑战。在新监管环境下,如何重建投研体系、重新赢得投资者信心,或许比推出更多新基金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