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多年的所谓“报关单位注册手续”最近从海关法规中取消了,现在报关单位只要进行“登记”就能开始工作,这说明这些单位进入海关的门槛已经完全取消了。
这类简化审批流程的做法,近些年时有发生。国家层面的规划部署和地方层面的创新尝试,使得“放管服”改革依靠多项具体行动,持续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让众多小微企业在经营中更为便利,得以顺利成长。
去岁至今,遭遇新冠病症冲击,各处依据地方实际,推行了不少减少体制性交易费用的办法,这些措施同削减税费承担、深化金融优惠等联手,组成了减负“系列行动”,有力抵消了病症造成的负面效应,对于推动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具有关键作用。
不同于直接削减税费、银行优惠等手段,制度性交易成本通常难以察觉,并且不同领域公司对其反应各异,尤其是针对部分新兴行业及小型企业而言,此类成本带来的阻碍,常会延缓其前进速度,由于审批环节繁琐等缘由,导致产品错失市场良机的状况近年来屡见不鲜。
削减体制性开销,核心在于精简行政事务,缓解官方对商业活动的过多直接管控。最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个单位在《关于做好2021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里说明,要从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保障公平竞争市场条件这些方面着手,努力减少制度性交易开销,持续为中小经营主体创造公平便利的经营条件,减轻实体行业企业的负担。
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需要切实降低政府部门对经济行为的过度介入,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全面实施许可项目目录化管控,借助“证照分离”的深化,着力降低企业审批负担,并持续优化市场主体离场流程;同时,还需进一步解除市场参与门槛,大幅压缩外资进入的负面清单范围,推行工业制品许可办法的革新,促进电子凭证在更多场景中使用并实现跨区域互通认可,迅速构建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体系。
保持市场公平竞争,必须依法相同维护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资产权益,还要持续创造更佳的经营条件。今年减负任务关键放在三个环节,分别是确保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强化监管效能,以及建立招标投标环境改善的稳定制度。这些措施直接关系到众多小微经营者的经济负担,有助于增强经营主体的发展动力,也能让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从而产生正面效果。
从长远角度考虑,有效减少制度性交易成本,既是推动实体经济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增强我国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现在,我们需要增强“放管服”改革的深度,持续加强市场环境的规范管理,切实减少因规则产生的经营费用,并且要维护好之前降低成本所取得的成效,坚决防止已经压缩的费用标准再次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