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处置现有信贷资源、增强资金周转效能等议题,屡次被监管机构强调,并且获得了金融市场的密切注视。
最近,央行负责人潘功胜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处理现有贷款、提高现有贷款使用效果、改进新增贷款分配方向,这三个环节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实际上是一致的。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工作报告中指出,不仅新发放的信贷可以支持经济活动,重新激活效率不高的现有贷款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十月份末,中央金融会议着重阐述了激活闲置的金融资产,以此提升资金周转效能的必要性。
优化现有信贷资产,即便不表现为贷款数额的增加,也能为经济的高水平进步提供新的活力。根据中央银行的统计资料,现阶段我国人民币贷款总额已经超过230万亿元,每年大约增加20万亿元。现有资金总量远远超过每年的增长数额,而且存量贷款所构成的企业财产、由此产生的货币资金,依然持续在经济的周转过程中产生效用。
我认为,盘活现有信贷资源,既需要增加新的措施,也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部分。
银行需不断调整贷款分布,确保资源投向关键领域。根据行业运作特点,银行每月都有众多债务到期,若将这些债务资金用于更有潜力的新老客户或产业,有助于激活现有信贷资源。
什么样的客户或行业算是更优质的?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是那些减去风险代价后,能产生更高整体利润的客户或行业。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是那些能为整个经济体创造更多优质成果的客户或行业。诚然,从长远来看,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持续良好回报的领域,也必然能为整个经济体带来更优渥的长期成果,这两者能够相互促进,达成一致。当前,监管机构不断推动金融机构加大资金配置到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小微服务等领域,这些方面是今后银行贷款安排的核心方向和关键环节。
在“减法”层面,商业银行可从三个维度着手,盘活信贷资产。
首先,根据国家经济构造的更新换代走向,需要慢慢压缩那些同经济构造更新方向不一致的行业和范畴的贷款发放,增强贷款资金周转的持久性。举例来说,金融机构应当收缩对消耗大量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和存在过剩生产能力的产业的资金支持,以此达成贷款用途的合理分配和整体社会经济的长远进步。
其次,应当增强信贷资产证券化操作,以此减少已有信贷资产对贷款限额和资本金的束缚,Wind信息揭示,到12月4日,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总额为8156亿元,在银行贷款总额中占比不足1%,比美国等先进经济体低得多,总而言之,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充分提高信贷资产的流通性,加强银行的信贷发放以及服务社会经济的水平。未来,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信贷资产依然有很大空间。
第三点,增强不良贷款的处置强度,以便腾出新的信贷发放空间。强化对不良贷款的核销和转让工作,虽然会对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状况造成一定冲击,但它的长处十分明显,就是能够改善资产结构、美化财务状况、盘活信贷资本、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往后,依靠加大不良资产清算力度来活化现有贷款资产,仍然具备积极的预期。
总而言之,因为运用现有信贷资源对推动国内经济与金融活动有显著好处,所以一方面,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更多扶持措施,引导银行机构处理积压的贷款业务;另一方面,银行机构在全面评估风险与回报之后,应该增强对存量信贷资源的处置强度,不断优化资金周转效能。(苏向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