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自2005年开展试点以来,已经探索了近八年的时间,现在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或许已经到来。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优质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够在交易所进行上市交易,这一举措有助于加速银行的资金流转,同时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投资选择,被视为推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改革步骤之一。而目前已试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均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
此次国家层面选定拓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验范围,核心要点涉及三个方面:首先,在维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增加此类证券的发行额度。品质优良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准在交易场所流通买卖,这既有助于金融机构加速资金流转,也能让投资群体拥有更丰富的投资标的。其次,需要依托资产证券化,把优质信贷资源优先配置到经济结构中的短板领域和关键板块,诸如农业相关产业、微小企业主体、旧区更新工程以及公共设施项目。再者,应当强化金融监管机构的协同效能,健全配套法规制度,规范产品形态与监管尺度,严格把控证券化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迅速化解各类潜在风险因素。高风险的资产被排除在试验项目之外,不实施证券化操作,以防止出现系统性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助力盘活存量资金
国家领导层强调,平衡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金融体系扮演关键角色。增加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是执行金融助力产业调整和升级政策的实际行动,也是完善多层级资本市场体系的改革步骤,有助于改善金融资产分配,释放沉淀资金,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强支撑。
在7月初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里已经明确提到,需要慢慢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变得正常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资金,帮助小型企业发展,同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谢多曾经强调,当前经济处于转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从试点逐步转变为常态化,能够为商业银行盘活存量提供重要途径,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这对于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包括资金盘活和支持小微企业,都将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专家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契合了当前“活化金融资产”的政策方针。商业银行若将部分信贷资产证券化,便能释放更多信贷额度,在维持资本充足状况下,能令更多企业,尤其是小微及“三农”企业,得到更优的金融扶持,有助于加速中国城镇化建设,有益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
金融领域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许多国家市场中地位显著,不过国内这方面还刚开始发展。根据记录,我国从2005年开始尝试信贷资产证券化,到2008年,共有十多家机构,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和工商银行,发行了十几种相关产品。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验工作出现了中断。2011年重新启动之后,有6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获准发行,参与者涵盖了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众多金融机构。
严守金融风险底线
虽然扩大试点,但是对于风险的把控不会松懈。
国家最高决策层提出,必须严控各类风险,然后逐步地、有步骤地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试验项目。要充分运用金融监管机构的协作功能,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使产品规范和监管要求保持一致,强化证券化活动全过程的风险把控,迅速排除所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
银监会相关人士表示,除了基础资产要达标,商业银行的监管水平,证券化的方案构思,也都会是监管机构评估的关键点。
资产证券化有利有弊,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充分暴露了过度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最近国务院相关会议明确表示,那些风险较高的资产将不会被纳入试点项目,也不会进行再次证券化操作,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系统性的区域性金融风险。
根据相关记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验开展八年以来运作顺利,没有发生违约事件,也没有出现资金流中断的状况。到今年六月为止,我国银行间市场总共发行了价值八百九十六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某种程度上,适量推进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减轻中国金融系统累积的潜在风险,也就是调整资产和负债之间的资金周转不平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