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融资市场生态新变化——定增市场降温 发债渐成主流
近些年,A股增发、可转债等再融资步伐有所放缓,同时资金成本持续下降,促使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积极性增强,债券发行已转变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
根据Wind信息,今年A股企业债券发行总额将近2.7万亿元,较上一年增加了大约百分之十。如果去掉金融债券的部分,那么A股非金融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明显要多于同期增发新股、配股以及可转债筹集的金额。
不少专家向证券时报记者透露,借款意愿增强,体现了企业为筹集资金用于拓展与维持运营,正展现出对监管层面调整的适应能力。债券市场作为公司融资的核心渠道,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宽阔、更多样的资金来源,并且有助于更有效地支撑实体经济运行。
定增、转债降温
最近,大业股份、百花医药、万马股份等一些A股上市公司,都宣布停止了面向特定对象的股票发行。
终止增发股份的缘由,部分企业系因控股股东调整经营方针、结合具体状况等要素,自行取消了增发股份的申请材料;另有一些企业则是在监管机构加强再融资审批的形势下,权衡了当下的市场状况、企业的未来蓝图,无奈选择了撤回增发股份的申请材料。随着资本市场的首次公开募股、再融资步伐放缓,上市公司增发股份失败的情况已变得十分普遍。根据Wind信息统计,若以增发股份首次公开交易日为参照,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83家企业执行定向增发,总共发行了122.50亿股,涉及的资金总额为1000.37亿元。将其与去年同期的数据对比,执行定向增发的公司家数降低了51.55%,增发的资金规模也缩减了72.47%。
可转债是上市公司补充资金的一种主要手段,今年,可转债的发行量与筹集金额都显著减少。
根据Wind信息统计,若以可转债首次挂牌交易日期为参照,今年到目前为止,已有二十三家公司发行了此类债券,总共筹集了大约二百四十一亿九千七百万元资金。在2023年,共有138家公司发行了可转债,累计募集资金数额达到了一千四百零五亿七千五百万元。
再融资活动趋于缓和,这与监管机构对再融资政策的修正存在关联。2023年8月,财政、证券监管及交易所部门联合推出“动态平衡一二级市场”的指导方针;同年11月,沪深交易所通过问答形式明确优化再融资监管措施,为再融资项目设定了五项审核标准;2024年4月,“国九条”新规强调加强再融资项目的审批流程。
监管层强调强化再融资审批环节,财通基金指出,相关政策并非全面禁止企业进行再融资活动,而是建立更严格的准入门槛,旨在协助公司顺利完成资金募集,同时需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及过度融资行为。涉及国家发展重点领域、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再融资计划,将获得相应的政策扶持。
再融资活动如定向增发、可转债等趋于平静,这与A股市场走势存在关联。申万宏源的数据显示,最近有9个首次解禁的增发项目,其中没有一项的解禁收益为正。从更长时间段来看,天相投顾的相关负责人指出,近三年增发市场整体表现不佳,例如国证增发指数已经连续三年下滑,这说明以折价方式获取的收益无法抵消资产价格的下跌。
上市公司发债踊跃
随着增发新股、可转换债券等融资渠道的紧缩,众多公司开始选择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最近四川路桥、京东方A、山东黄金等一些上市公司公布了相关消息,目的是为了确保融资途径能够顺利,同时满足资金方面的需要,因此决定会发行多种类的债务融资产品,具体包括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永续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等。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调整了再融资计划,开始倾向于发行债券,据Wind数据,今年已有276家A股公司成功发行债券,不包括可转债,累计规模达2.6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的数据增长了2336亿元,增幅接近10%。如果去除金融债券的部分,仅计算A股非金融企业的债券融资额,大约为9320亿元,这个数额明显超过了同期通过定向增发、配股以及可转债获得的资金规模。
金融机构是债券发行的主要参与者,银行、券商、保险等机构尤为突出,今年它们一共发行了金融债大约1.75万亿元,这个数额占到了全部债券发行量的65.23%。在债券的期限选择上,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发行期限较短或者中等长度的债券。统计表明,今年上市公司总共发行短期融资券达5355.05亿元,占总发行量的19.97%;同时,它们还发行了中期票据1831.35亿元,占比为6.83%。相比之下,公司债、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企业债等品种的发行规模相对要小得多。
企业大量发行债券,因为当前经济环境宽松,资金价格普遍不高,这有助于减少发行债务的代价;同时,由于股票市场走势不佳,公司通过增发股票等途径筹集资金的步伐放缓,而债券融资能够满足企业的日常运营需要。
最近几年,监管机构加强了对上市公司增资行为的管控,提升了增发、配售这类股权募集的审批门槛。在这种背景下,债券市场保持比较宽裕的态势,发债融资的便利性更加明显,促使公司更愿意选择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排排网理财专家姚旭升对证券时报报业人员说明。
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
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募集资金属于直接融资方式,与发行债券相比,债权和股权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还本付息方面。畅力资产负责人宝晓辉向证券时报媒体人表达观点时提到,企业发行债券会形成债务负担,因此上市公司需要重新评估自身经营状况,关注债券发行目的,确保有足够资金来偿还借款。
理论上讲,发行债券能够为上市公司补充所需资金,缓解公司资本短缺状况,若公司运营前景良好,则可借助发债扩大生产体量,增加研发开支,或是调整资本构造。宝晓辉指出,倘若上市公司未能有效运用发债所得资金获取合理回报,可能会给公司财务状况带来负担,同时削弱其还债能力。
姚旭升指出,公司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能够防止现有股东权益被摊薄,确保公司股权分布稳固。不仅如此,公司通过发行债券获取资金,还能改善融资的花费和周期,增强资金运用的效能。同银行借款相比较,债券融资一般不直接受到银行信贷方针调整的牵制,因而具备更可靠的融资基础。
现在有一些企业,资金储备非常充裕,却还在大举发行债券,这个情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注意。这些公司每次发行债券的金额,动不动就达到上百亿,对整个市场带来的震动相当明显。宝晓辉对此表示,如果企业本身并不缺少资金来源,那么进行大规模的借贷活动,会加重企业的财务压力,同时也有可能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各种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比如采用股权方式筹集资金,不需要支付利息费用,不过会减少每股的分红金额;选择债券方式融资,虽然会带来利息费用的增加,不过公司的股权不会被稀释。善择基金的最高负责人杨萍指出,对于出资人来说,最关键的还是要考察发行债券的用途、项目的收益水平,还要分析企业整体的经营方向、赚钱能力等要素。
姚旭升就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问题提出,投资人有四个要点需要留意:首先,要查明企业发行债务是否意在增加生产活动、提升科研开支、增强营运周转或是进行关键性投资;其次,需要审阅企业的财务状况记录,涵盖资产与负债明细、收益构成以及资金流转情况,以此来判断企业的债务偿还水平与利润获取能力;再次,要留意监管层面的政策调整,比如债务发行规则、后续资金筹措措施等,此类政策变动可能对企业融资途径及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带来作用;最后,还得考察整体经济运行态势、产业前景走向、资金市场利率变动,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债券价值和企业融资代价产生影响。
记者 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