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标识
硅料经过特殊工艺变成电子元件,堪称当代点石成金的技术,制作方法持续改良,元件体积极度缩小,内部金属连接线也愈发纤薄,导致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性能不断提升,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芯片应用于计算机领域,随后成为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芯片行业迅猛发展,迅速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并由此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早在 1960 年,晶体管就已出现在《商业周刊》杂志封面上。当今时代,卫星、微波炉、火箭、手机等众多设备中,芯片都已普及,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形态。晶体管的创造者巴丁曾评价芯片是继轮子问世以来的关键性创造。
仙童在销售会议上准备的食品有果仁巧克力还有威士忌,当时多数销售人员对晶体管一无所知,但这样的福利确实很诱人。仙童的工程师们常常熬夜工作,之后会去酒吧小酌一杯,甚至有位工程师在办公桌上放了一把斧头。诺伊斯对职员们几乎不闻不问。加州随性的氛围掩盖了他们紧张的工作节奏,这些人都在拼命地干活。如果在走廊上有人交谈,话题很大概率是关于电路的分析,或者是半导体的制造工艺,这种情形很常见。仙童公司不仅是硅谷最早成立的芯片制造企业,同时也是硅谷独特企业氛围的奠基者。这家公司和东岸的企业运作模式有着显著差异,而有趣的是,仙童的母公司位于纽约,这个城市位于美国东海岸。
员工创业
离仙童而去的首位「叛逆八人帮」成员是拉斯特,他担任芯片研发负责人职务。拉斯特将芯片构想转化为实际产品,其团队成功推出了首款商用芯片,该芯片包含四个晶体管与五个电阻构成的双稳态逻辑构造,为仙童在芯片领域赢得了领先地位。正当拉斯特准备在芯片技术上进一步开拓时,他接到通知,研发团队下一年度的预算将被显著压缩。拉斯特遇见了诺伊斯,诺伊斯表示赞同,不过掌管财务的是摩尔等人,要让他们点头得耗费不少光阴。眼下诺伊斯正为建新厂房生产二极管而焦头烂额,他建议拉斯特过些天再找他详谈。拉斯特没理会,他径直拨通了洛克的电话。
洛克和拉斯特交情甚笃,拉斯特在仙童感到不快时,洛克便出面联系了特立达因的负责人,洛克清楚特立达因有创办芯片公司的打算,目的是为军方供应尖端半导体。洛克成功安排了拉斯特和特立达因负责人的会晤。1960年岁末,拉斯特与霍尼抵达洛杉矶,同特立达因负责人进行商议。商议结束后,两人决定辞职离开仙童。拉斯特拉又和另一位仙童元老罗伯茨一同离开,1961年2月,他们三人脱离仙童,建立了阿梅尔科企业(Amelco)。据了解,赫尔尼后来独立创办了十二家新公司。三位仙童元老各自创业,仙童的人才外流问题由此开始显现。
数月之后,戴维·艾力森(David Allison)等四位工程师获得了雷曼兄弟银行(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一百万美元的资助,于是创建了 Signetics公司,吉姆·霍尔(Jim Nall)和斯必图尔·豪斯(Spittle House)也离开了原单位,他们共同设立了 Molectro公司。霍尔隶属拉斯特团队,豪斯为摩尔效力。这两家企业同样制造芯片,与仙童构成竞争关系。1962年初,身为「叛逆八人帮」一员的克莱纳脱离仙童,投身风险投资行业。彼时,「叛逆八人帮」里已有四位成员离开仙童。
芯片价格大幅下降时,仙童也积极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其中一项关键措施是在海外建立工厂,1962年,诺伊斯派遣创始人布兰克和主管斯波克前往香港进行实地调研,评估在当地建厂的可行性,当时香港拥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享有诸多税务减免政策依靠这些长处,欧美那边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迁往香港,特别是服装、塑料、电子、玩具这些行业。布兰克和斯波克考察回来之后,觉得香港制造业很兴旺,开销不大,在香港建厂完全行得通,还表示这是用大量生产来减少开销最管用的路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芯片为仙童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其销售额和利润持续攀升。到了1965年左右,这家成立还不到十年的企业,与德州仪器和摩托罗拉共同跻身半导体行业的顶尖企业行列。
1965年,摩尔提出了关于半导体芯片晶体管数量变化的设想。他推测这种增长遵循几何级数模式,并断言:每过18个月,芯片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会翻一番,相应地,芯片的售价会减半,其运行效能则会提升两倍。这项观察结果后来被称为摩尔法则。
一九六七年,虞有澄博士加盟仙童公司,他曾是英特尔公司的华裔高管,表示在仙童任职,就相当于踏入了硅谷半导体制造的核心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