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刚刚结束,许多人都打算购置新电脑,因此笔者就分批次和大家探讨选购时要注意哪些方面。这篇文章将重点讨论屏幕配置,这是当前消费者选购笔记本电脑时极为关注的一个要素。
尺寸以及比例
需要明确个人所需尺寸,主要依据个人需求来决定。理论上讲,屏幕尺寸较小的产品,其机身尺寸也会更小,便于携带,而屏幕尺寸较大的产品,机身会相对较大,但视觉感受会更为出色。现阶段笔记本电脑普遍采用全面屏设计,整体机身尺寸相比以往有了显著的缩小。同款屏幕大小的设备,其整体轮廓还是会有显著不同,这源于制造商的构思,因此不必在此详述。
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和商务类笔记本电脑大多采用13到15英寸的屏幕尺寸,同时部分制造商也推出了11至12英寸的小尺寸机型以及16、17英寸的大尺寸产品。游戏专用电脑主要配备15至17英寸的显示屏,偶尔也能见到13至14英寸的机型,这类产品侧重于轻薄便携且具备高性能,但市场占有率不高,通常价格定位较为昂贵。
屏幕比例方面另有说明,当前市场上最普遍的是十六比九,过去两年又推出了十六比十和三比二的产品,这些相对十六比九更加竖长,实际可见区域更宽广,单屏能呈现信息量也更多,不过这两种比例目前主要配置在较高阶的设备上。
屏幕材质
过去众多笔记本电脑普遍采用TN面板,其造价不高,且反应迅速,不过存在可视范围狭窄、色彩表现欠佳的问题;相比之下,IPS屏幕虽然响应速度稍显逊色,却具备更宽广的可视范围和更出色的色彩表现力,因此日益受到用户的青睐,其制造成本也逐步下降,最终逐步取代了TN面板,成为了当前市场的主流选择。最近两年或许仍有部分游戏笔记本采用TN屏幕,但现在的新笔记本市场中,想要找到配备TN屏幕的机型十分困难,当然不包括二手产品,现在购买的新本大多都是IPS屏幕。
归根结底,它们都属于液晶屏类型,当前市场上也存在一些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的笔记本电脑,这类产品的优势在于观看视角更宽广,显示色彩更为鲜艳,同时能耗更低,又因为自身能够发光,所以不需要背光装置,进而使得屏幕区域可以做得更薄,最终导致整个机身更加轻薄。但是不足之处非常明显,就是价格昂贵,如果感兴趣可以自行了解,与配备LCD显示屏的同档次产品相比,成本高出许多,打算选择OLED的话,务必提前筹措好资金,而且都属于高档次的选择,财力有限的朋友可以不用考虑OLED显示屏。OLED屏幕在手机行业已十分普遍,但在笔记本电脑领域仍然属于小众选择,先前曾传出三星计划拓展OLED产品范围的消息,因此今年笔记本采用OLED的机型理应会稍有增加。
镜还是雾
这是区分镜面屏和雾面屏的情况,镜面屏运用玻璃全覆盖工艺,整个正面覆盖一块玻璃,表面极其平滑,像镜子一样,显得更加通透光亮,显示效果明亮且清晰,不过容易产生眩光,而且非常容易附着指纹,镜面屏的表面更坚硬,能够很好地配合触控操作,而且看起来更加显档次;雾面屏则是屏幕被边框包围,表面触摸起来感觉稍微粗糙一些,表面经过防反光处理,不会让人感觉不适,而且相对不容易沾染指纹,但相比之下透光性和亮度会稍差,屏幕材质相对较软。
两种显示屏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决定前请自行斟酌考虑。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触控功能的设备通常都配备光亮如镜的屏幕。
屏幕分辨率是挑选笔记本电脑时考虑的诸多因素里头最为关键的,它决定了屏幕能够呈现多少内容,对于同样大小的屏幕而言,分辨率较低的情况下,显示的像素点会相对稀疏,单个像素点的面积就会显得比较大,画面看起来就会比较粗糙;分辨率较高的情况下,显示的像素点会更为密集,单个像素点的面积就会小一些,画面看起来就会更加细腻。换言之,在显示面积相仿的条件下,图像的清晰度会随着像素数量的增加而提升,画面看起来会更加锐利和清晰,并且高像素密度的屏幕,其单位面积内的点阵数量也会更大,这样同样的空间就能呈现更丰富的细节,前提是不进行任何尺寸调整。
当前市面上的新笔记本电脑大多采用1080P分辨率,这种清晰度通常足够应对大多数人的使用情况,只要不把屏幕凑得很近,一般难以察觉像素颗粒感。若追求更为精细的视觉体验,可选用更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屏,市面上有2K、2.5K、2.8K以及4K等多种选择可供考虑,不过相应地,这些高分屏的成本会更高,同时需要硬件配置能够匹配其性能要求。然而类似便携式电脑这样的设备,在采用超高清显示时,会出现一个难题,具体表现为在系统预设的调整比例下,界面中的图形符号和文字信息会显得异常细小。
显示器所能呈现的色彩范围被称为色域,数值越大,代表可显示的颜色种类越丰富,色调也越饱满,无论是进行游戏还是观看影片,画面效果都会更加出色。现在市面上许多笔记本电脑都会着重标示色域这项指标,常见的色域类型包括sRGB、NTSC、AdobeRGB以及DCI-P3,关于这些具体内容就不详细说明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询相关资料。
这个结果很明确:100%sRGB和72%NTSC色域的屏幕相当不错,现在正慢慢变成一个普遍的规范,普通消费者完全可以满足需求,色域数值越大自然更优越;要是低于刚才说的色域范围,那就算是不太好的屏幕了,比如只有45%NTSC,如果厂商不特别说明色域,基本上就是这种水平,对色彩要求不高的用户或许可以容忍,好处是价格会便宜很多;AdobeRGB和DCI-P3这两种色域通常在高级笔记本电脑和专业设计用的本子上能见到,要是你是从事设计行业或者工作需要,对色域标准要求极高的话,100%DCI-P3和100%AdobeRGB非常值得考虑,除了价格贵点没其他缺点,其实还有个替代方案,那就是笔记本本身的色域可以低一些,再外接一个专业的高色域显示器来使用。
色准
色彩范围说明能够展现多少种颜色,色彩标准说明这些颜色还原是否精确,这就要谈到色差E值,E值越小,色彩还原越准确。
市面上不少面向设计师等群体的工具会标明这一指标,若产品未标注,可向服务人员了解情况。家庭用户无需过分关注,但若希望画面色彩更真实,具备条件时可借助专业设备调整色准,成效通常理想,即便色域范围有限,确保当前区间内的色彩准确呈现,依然值得肯定。
色深
此外,存在一个指标叫作色彩层次,其计量单位为比特,该数值衡量色彩表现力,数值越高,色彩表现越丰富,色阶过渡越细腻,视觉效果越平滑。当前笔记本电脑厂商多侧重宣传色域范围,对于色彩层次则提及较少。
六位色彩深度大致能呈现二十六万种色调,具体算法可自行探究,近些年几乎不再采用此类屏幕;当前主流为八位色彩深度,能显示约一千六百七十七万种颜色,目前市场普遍采用,若宣称屏幕拥有一千六百七十万色,实际为八位色彩深度,对大多数用户而言已足够,更高级的则有十位色彩深度,可显示大约十亿七千种颜色,目前部分高端手机已突出此特性,但笔记本电脑领域似乎尚未出现相关产品。部分产品通过震动技术实现了10位色彩深度,这种效果比8位更强,然而仍不及未经过处理的10位显示效果。市面上已有大量10位色彩深度的显示器,若对色彩表现有较高要求的职业人士,例如摄像师、绘图师等,可以考虑配备一个外置的10位色彩深度显示器。
刷新率
屏幕的刷新频率,以赫兹计量,代表每秒钟更新的图像帧数,例如六十赫兹的屏幕每秒更新六十帧,一百四十四赫兹的则更新一百四十四帧,刷新频率越高,图像展现越顺滑,同时可以消除画面撕裂现象,而且图像更新越频繁,在射击类游戏中越容易掌握敌人动向,这对专业玩家和职业选手而言至关重要。要清楚分辨刷新率与帧率的不同,帧率指的是每秒可生成的图像帧数,它受限于电脑硬件性能,比如,即使游戏帧数能达到144,但若显示器刷新率仅为60Hz,所见画面仍受限于60Hz,同样,若电脑游戏帧数仅达60,即便配备144Hz屏幕,也无法充分利用其高刷新率的优势。
多数轻便型笔记本电脑和办公用电脑的屏幕刷新率是60赫兹,当然,极少数轻便型电脑配备了90赫兹的刷新频率,毕竟这类电脑的运行能力正不断增强,部分游戏能够以超过60赫兹的速率进行,而且日常操作窗口、浏览网页时、或者欣赏高帧率影片时也能察觉到差异,不过现阶段这并非普遍现象,相关产品数量不多,若预算充足且有意尝试的话,值得考虑。
该类产品大多突出显示屏幕的刷新数值,现阶段144赫兹的配置已趋于普遍,而165赫兹和240赫兹的机型也日益常见,部分高端设备能够达到300赫兹乃至360赫兹的水平,刷新频率越高则性能越优。挑选游戏本大多是为了娱乐,不过并非所有游戏都特别在意刷新率,或者说差别不大,像部分注重故事情节的顶级游戏,更看重视觉表现,高帧数对感受帮助不大,要是主要玩这类游戏,那么高刷新率显示屏就不是必须的;如果你常玩一些射击类游戏,例如《反恐精英:全球攻势》、《守望先锋》、《绝地求生》这些,那么高分辨率屏幕对游戏感受的改善就会非常显著,应该优先考虑配备高分辨率屏幕。
要利用高刷新率屏幕的好处,首先必须确保设备性能足够,否则就等于白费,比如说我的电脑只能维持60帧运行,即便配备了144Hz显示器,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因此选购时最好先去了解目标设备的实际表现,比如它支持哪些游戏以及能达到的流畅度,这样有助于做出明智的选择。
另有一个参数常与刷新率并提,即响应时间,又称灰阶响应时间,通常以X毫秒计量,数值越小,画面拖曳现象越不明显,无需赘述,直接给出结论。现在多数游戏笔记本的延迟都控制在3毫秒以内,可以以此作为参考,3毫秒的延迟已经相当出色,一般非专业电子竞技参与者完全能够接受,尽管再降低延迟肯定更佳,但普通用户实际上并察觉不到明显差别。
调光
围绕调光方式的选择,手机领域在2019年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随后也波及到了笔记本电脑市场。目前多数笔记本电脑使用LCD面板,先前普遍应用PWM调光技术,该技术通过控制像素点闪烁频率来调节亮度,当闪烁速率足够高时,人眼难以察觉明暗变化,感觉屏幕持续发光,若灭灭时间延长而亮亮时间缩短,则显示亮度减弱,反之亮度增强,闪烁速率过低则可能对视觉产生不良后果,典型表现是引发眼睛不适。此外,调光方式包含两种类型,即高频调节和低频调节,前者对视觉更为适宜,后者则效果欠佳。不过并非所有人都会受到调光方式的干扰,毕竟个体对光闪烁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
DC调光依靠调整电路功率来控制显示器的明暗程度,这种方式不会产生频闪现象。简单来说,DC调光对视觉更为温和,当前市场上具备该功能的产品都会强调这一优势,若产品未提及,很可能采用PWM调光技术,建议向销售咨询或查阅相关文献,若坚持选择PWM调光产品,应优先考虑频率较高的类型。
蓝光
蓝光话题是当下热议的焦点,这种光线对视觉器官有显著不良影响,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视力减退、干扰睡眠质量等。当前,在移动设备和个人电脑领域,众多产品都会强调相关特性,常见表述有“即时启动防蓝光功能”、“具备抗蓝光显示技术”、“采用低蓝光设计方案”等,归根结底,这些功能主要分为软件层面和硬件层面的两种防护机制。
软件过滤蓝光运用专门的方法,对RGB三个色彩通道里的蓝色部分进行减少处理,使得屏幕显示更暗,能够修正过于刺眼、反差大以及色彩饱和度过高的画面,以此实现阻挡蓝光的目的,确实蓝色光线变少了,不过屏幕看起来会发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硬件防蓝光是通过改进LED背光技术实现的,它从底层消除有害蓝光,且不会导致屏幕颜色失真或发黄,确保了色彩准确,对于既想护眼又注重屏幕显示效果的用户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现阶段具备此功能的设备还不多见。
写在最后
这里就是作者收集的挑选笔记本电脑时关于显示屏需要注意的部分,希望对各位有所助益。接下来将尽快整理购买电脑时其他方面的重要事项分享给大家。同时,也给大家拜个年,祝来年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