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位销售3C配件的商家联系我:他们的独立网站在电脑上效果很棒,可手机版上购买意愿却弱很多。我用手机查看后才发现:导航条被压缩得非常小,商品图片密密麻麻排列,顾客点击“放入购物车”按钮需要反复点好几下才能成功。
移动设备界面适配的关键并非简化版电脑,而是需要创新操作方式。我曾为母婴类商家进行界面优化时,观察到使用手机下单的妈妈们最头疼的是填写收货信息环节——必须输入国家、省份、市镇、邮编等详细资料,并且要频繁切换输入法。我们接着把网址输入框改造成了“智能预测”:一旦选择了某个国家,就会立刻显示所有相关省份的选项,当邮编被填写时,系统会自动给出匹配的城市名称,这一改进使得操作中断的次数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五骤降至百分之八。
另有一点常被忽视:手机版的“内容呈现顺序”。曾有位销售大码服饰的客户,其网站首页设置了大片高清模特照片,手机访问时先看到空白页面,随后才快速显示出图片,用户误以为是系统卡顿,随即离开。改进后,我们将首屏内容替换为“模糊预览图配合逐步加载”,用户停留时间增加了十秒。
确实,按钮尺寸并非遵循所谓通用规范。我有个从事宠物产品业务的客户,其购物车按钮仅设计为28px×28px,测试时却显示有40%的用户(特别是男性)因手指较粗而误触旁边的“返回”按钮。调整后,将按钮尺寸改为36px×36px,并增设了持续0.5秒的点击响应动画,最终转化率提升了18%。
私下里讲,不要依赖所谓的“自适应布局”来敷衍了事。前些日子为某位委托人检查一个基于套件制作的网页,移动版界面上的导航条是“三横图标”,然而实验表明,年纪偏大的人士完全不明白那个三条线的按钮有什么用——最终将界面调整为“目录清单+检索入口”,年长者们的交易额提升了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