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山东大学改进了辅导员的职称制度,提出了几项关键措施,包括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独制定计划、单独设立标准、单独开展评审”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类职称评定时,去除了科研论文、项目等“必须”的先决条件,转而采用能反映培育品德树人成就的代表性成果“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机制。
天津市教委表示,2023年,天津市高校有41名辅导员获得教授、副教授的职位提升,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完全独立设置,拥有单独的指标、标准以及评审流程。
类似的探索,正在全国多地逐渐展开。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学校教师队伍的优化和稳定息息相关。去除学术成果、科研立项等刚性门槛,其目的何在?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辅导员群体遭遇哪些瓶颈,又应当如何突破这些困境?
南开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借助学校的历史背景,向学生们讲解“思想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这是宗琪琪通过光明图片进行拍摄的画面。
1、扭转辅导员“干得好不如写得好”错误观念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李楠老师担任了十三年的辅导员工作。她表示,仅仅因为科研论文方面的限制,她就在八级讲师的职位上停留了五年。这五年来,她也尝试将自己在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并撰写成论文。然而,对于辅导员这个职位来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难度相当大。
辅导员职责众多,事务繁杂,需要全天候待命,随时响应请求,因此工作被分割成零散的部分。“2022年我负责268名学生,依据学校‘大一新生第一学期进行知心交流实现百分百覆盖’的规定,若每次交流耗时半小时到一小时,那么我每天至少要单独与三位学生沟通。但是老师工作期间学生大多在上课,因此李楠通常要等到工作结束之后才能进行细致的思想引导,研究的时间因此变得非常有限。
众多大学纷纷取消了对辅导员职称评定有硬性规定的课题、作品及文章等条件,这让人感到振奋。李楠表示:此举有助于辅导员考核评估机制的合理化发展,能够纠正辅导员群体中“工作表现不如学术成果重要”以及“过分关注科研而忽视育人”等不良认知,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前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刘齐将此举的变革归纳为“一个减少,一个增加,两个提高,两个增多”——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得到缓解,队伍的创新能力得到激发;专业素养和职称评定变得更为公正,同时辅导员将获得更多元的评估标准和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副主任齐书宇注意到,由于学术竞争压力大,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面临较多阻碍,导致他们在职称和职务提升方面都遇到困难。辅导员晋升机制需要改进,这对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职业焦虑,降低人才流失现象会有帮助。她同时指出,要保障辅导员晋级机制的公正性,同时要注重辅导员晋级标准的严谨性,还要考虑其与各类教师标准的对等性,这对于教师群体职级分布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2、“双重身份、双线晋升”提供更多发展可能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首次清楚表明“辅导员同时是教师和干部”,并且“专职辅导员能够评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关联学科的专业技术等级”。2017年,教育部更新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更加明确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二零二零年,教育主管单位等八个机构发布了《关于迅速建立高校思政工作体制的指导》,其中又着重指出:要设立职务等级与职称评定两种并行的发展途径。
刘齐谈到,所谓的“双重身份、双线晋升”,包含两种途径,一种是依据管理才能,参照管理职位的标准来设定职员的级别;另一种是依据学术才能,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规范来评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岗位。这种制度安排意在为辅导员开辟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能够依据个人喜好和专长来规划未来的道路。
近些年,很多大学都在研究并改进辅导员的两种晋升途径制度。李楠表示,到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完成了辅导员的级别评定工作,达成了具有双重身份和双条晋升路径,以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有独立计划、独立标准、独立评审的要求。学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时,论文方面的标准比专业教师要宽松些,评估的门槛和衡量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用数字来体现,可以转化为具体数据并形象展示,更加注重学生工作的成效、表现以及付出的努力,更加强调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成果。
辅导员能够提升为教授或副教授,那么他们与专职教师又存在哪些不同之处?齐书宇指出,与专职教师相比,辅导员具有显著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特点,其工作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日常事务的监督、思想引导、职业发展咨询与就业服务等方面,而其他专职教师的工作核心则主要在于授课和学术研究。因此,辅导员的“双线”晋升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以及德育工作的成果,而不是学科发展、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就。
和专职教师比起来,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之路更加崎岖。因为学生服务方面的成果难以精确衡量,也许会让辅导员把精力从撰写论文、统计课题,转移到争取荣誉、角逐荣誉,这种做法在实际行动中反而更加困难。齐书宇进一步指出。
根据说明,辅导员在职位提升后需担任团队中坚力量和领导职责,要带领辅导员集体共同致力于学生帮助与服务工作,并且工作重心要更集中于学生管理工作方面。
重庆电讯职业学院建筑消防专业,学制三年,目前就读大二的学生,在辅导员的带领和安排下,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新华社报道
3、好顶层设计和梯队规划
高校辅导员制度革新目前正普遍推行,不过其中依然存在不少实际难题。
齐书宇提供了一组信息,到2022年为止,全国高校里专职和兼职辅导员总共有24.08万人,这比2019年多了大约5.2万人,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也从1比205改善到了1比171。辅导老师数量持续增加,往后评定头衔的竞争会愈发白热化,而如今能提升职位的岗位又不多,这两点互相矛盾,可能会造成以后供不应求的评定难题,让职业发展的上限更加明显,从而引发无意义的内部竞争或者优秀人员离开。
当前辅导员的职级评定办法,依然存在考核要求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强调实践经验的部分不够充分。这种情况造成辅导员在评定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他们的努力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评价。所以,各大学院校必须赶紧出台相应办法,切实处理完末端环节难题,从而能够全面展示指导老师在学生思想引导、事务处理、情绪疏导等层面的实际工作成果,齐书宇表示。
刘齐强调,当前的评价和奖励办法过于看重即时效果和表面现象,忽略了辅导员工作的长期特点与复杂性,构建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考核机制,是今后辅导员级别提升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李楠提出,随着辅导员职称评定标准从单一论文要求转变为多元评估方式,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如何将培养周期长、成果显现慢等特性纳入考核标准,如何改进评价体系使其符合学生发展轨迹,如何让评估标准展现人文精神并实施差异化指导,只有持续探索和严谨论证,才能找到最佳方案。
需要消除辅导员同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职业发展障碍,在保障辅导员育人阶段连续性的基础上,构建管理技能出色的辅导员跨部门实践体系。李楠指出,随着时间推移,达到职称评定标准的辅导员数量将逐步增加,不过高级别专业技术岗位的供给并未同步增长,很可能届时评判依据依旧是论文发表和项目立项这类便于衡量和呈现的指标。解决这个挑战,学校必须从长远角度考虑辅导员职业发展可能出现的未来挑战,主动与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研究工作部门等机构进行交流合作,一起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整体布局和人才梯队安排,分阶段、有系统地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成长。
《光明日报》(2024年02月20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