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纪退进入退市整理期已经两个交易日了,期间累计成交数量总共才28手,合计金额也才1345元,几乎可以算是没有成交了。本栏觉得,退市股的买卖活动非常低迷,这说明投资者变得越来越冷静,这是个好现象,将来或许会出现30天几乎完全没成交的情况。
交易行情表明,印纪退在10月21日整天仅仅成功交易了11笔,累计成交金额为495元,对于处于退市整理阶段的股票来说,单日成交额低于500元的情况,或许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近乎没有成交的状态,反映出A股市场参与者更加审慎的投资心态。A股市场正快速清理存在缺陷的股票,导致退市股票变得不再难得,参与者在面对低价退市股时,也停止了无脑的抄底行为,不再追求所谓的“傻瓜式”获利机会。
理论上而言,面临退市境况的股票,受限于跌停机制,其价格无法直接跌至谷底,因此若投资者在此阶段购入,极有可能遭遇资金损失,并且当大额买单牢牢锁定跌停时,次日买入的成本显然会低于当日,如此类推,投资者便会发觉,不论何时购入退市股票都难以获利。根据博弈理论分析,一旦发现更佳的方案,原先的较差方法便失去意义。就是说,倘若不是瞄准庞大对手群体的巨额资金,通常的参与者不会想到在面临退市的公司中进行投资配置。
这就是印纪最近两天交易量显著减少的缘由,也反映出参与者越来越冷静,面对前景,倘若某企业被决策层裁定停牌且步入停牌缓冲阶段,最切合实际的状态便是全天所有持股者都在跌停位抛售股份,无人尝试接盘股票,全天完全不发生交易,虽然这种状况看似极端,却是所有参与者都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局。使用个人资金进行消费,这种情形有可能出现,并非没有可能。
倘若情形如此,三十日的停牌规范时段或许会遭遇几乎“毫无交易”的状况,毕竟人们普遍觉得退市标的的证券基本上不具备增值潜力,那么又有谁会愿意以一元钱的价位购入呢?因此本栏主张,交易机制或许需要加以变通,比如借鉴先前PT股票(相较ST股票状况更为严重的股票标识)的举措,推行不一样的涨跌幅控制,也就是设定5%的涨幅上限,却不设跌幅上限,这样能使股价直接触及顶点,随后投资者便能在较为公道的价格区间内进行买卖。
另外可以借鉴期货市场的操作方式,当上一日触及涨跌停板时,次日需调整板幅以促进交易达成。随着A股参与者日趋成熟理性,退市股票在整理期间或会陷入无人关注的境地,此时持续的跌停板将失去意义,既无法遏制投机行为,也无法阻止价格下行,是否应思考相应的调整措施呢?
不管怎样,退市股票无人问津是件好事,表明投资群体更加理智,这也为A股市场迈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投资者日渐成熟,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定价也将提上日程,毕竟市场化定价是注册制不可或缺的一环,A股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离不开投资群体的成熟,届时参与新股认购也不再没有风险,挑选哪个新股进行投资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