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苹果在供应链方面的举措愈发引人关注。以往提及“iPhone制造”,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中国制造”。然而,如今这一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近期消息透露,iPhone 17系列全部四款产品都将由印度负责生产并交付,这并非简单的生产流程转移,而是苹果进行战略布局的关键体现。
苹果为何坚持在印度增加资源?原因其实很简单。首先从市场角度看,印度现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年轻人口数量非常可观,但手机使用率远远不如中国,表明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Counterpoint的资料,2023年印度手机年销售量接近1点5亿台,但苹果在这其中的占比不到百分之六。
苹果因此发现了新的契机,倘若于成本和地区适应性方面获得进展,印度极有可能转变为后续扩张的关键阵地。
接下来是风险规避。近些年,美国持续鼓吹所谓的“脱钩中化”,供应链保障成为焦点。苹果作为跨国企业,无法对政治经济动向漠不关心。倘若未来某些突发状况使中国供应链中断,苹果的全球产销体系或许会遭遇停滞。将部分制造迁往印度,既是响应美国的施压,也是为了分散单一市场的风险。
但是,苹果的这一举措并非突然完成,而是逐步推进。起初,印度工厂仅承担部分基础型产品和老旧产品的组装任务,例如iPhone SE或前代机型。这可以看作是一次“热身”,既为印度制造业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也让苹果得以持续评估生产线的可靠性。
苹果公司迟些时候逐步放宽了限制,允许印度制造基地开始生产部分最新产品,不过高端的Pro系列仍然完全由中国制造基地掌控。关键在于Pro系列是苹果公司最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一旦质量方面出现任何差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非常严重。
不过2025年将要推出的iPhone 17,却成为了关键节点。有消息称,苹果公司已经准许印度同时制造iPhone 17全部四款型号,并且这些在印度生产的产品将会直接运往美国进行销售。
这一情况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苹果公司的核心管理层认为,就短期内的生产安排而言,印度的生产能力和中国的生产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业内专家同时指出,不可轻率地估计印度制造的完善程度。现阶段所谓的“印度制造”,基本上仅涉及最终的装配环节,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中国供应。以苹果手机为例,像镜头组件、显示屏、处理器等重要部件,几乎都是中国的供应商或制造商生产,然后运往印度完成组装。
换言之,印度的制造企业多处于“末端环节”,其产业配套程度远逊于中国。
这并不代表印度完全没有可能。制造业的运作方式是“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聚集”。当一个大型企业不断将业务和资金投向某个区域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通常会随之转移。过去数十年来中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建立起完善的产业体系。
如果苹果持续将超过四成的生产环节迁往印度,印度的生产体系必将在政府措施与资金扶持下逐步健全。目前印度当局已经推行了多项“生产关联补贴计划”,招徕了富士康、纬创等制造企业追加投入。展望今后数年,印度的生产硬件建设或可实现显著进步。
中国制造的优势依然稳固。二十年间,凭借周密的供应链协作、技艺精湛的劳动力、高效的交通网络和物流系统,已打造出全球独树一帜的制造网络。苹果每年新品发售都能如期进行,这得益于中国供应链的坚实保障。即便苹果在印度扩大生产规模,短期内模仿中国模式仍十分困难。
苹果此次所谓的“生产基地调整”,实际上是一个“双重保障”策略。中国持续担当核心,印度则作为补充。以往印度的地位仅是辅助,如今却逐渐成为焦点。对苹果而言,这是适应全球变化的必然举措;对印度而言,这是产业水平飞跃的宝贵契机;对中国而言,则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警示。
终究,在寰球生产构造再次调整的境况里,哪个企业能够继承苹果,在某个层面上也等于哪个企业能够掌握更优越的主动权。
从宏观角度而言,这并非仅关乎苹果的产业链发展,而是世界工业构造演变的真实写照。苹果的这一选择,将促使众多配件供应商进行地域转移,进而波及当地的工作岗位和经济布局。中国制造依然具备其独特且难以替代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印度正处在发展步伐加快的关键阶段。接下来几年里,这两个经济体实力的相互消长,将作为判断全球工业发展趋势的重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