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两年的新兴词汇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但,躺平
你真的理解吗?
躺平
经网络流传
很多学校学生
用其来表达被卷入
对于“躺平”这个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何以解忧,唯有躺平......
这大好的青春时光!不能躺呀!!!
躺平是什么
一种近年广为流传的互联网用语,称为“躺平”,其基本含义是指身体平躺在地,并且不再充满激情,也失去了对成功的渴望。
这种现象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它显示出普遍的社会担忧,年轻人普遍感到沮丧和失落。
值得强调的是,“躺平”并非与竞争和拼搏相对立,尽管其中包含个人面对竞争的担忧和无所适从的应激性表现,它其实是对过度内耗的反抗,也是对“成功意味着自我消耗和被压榨”的重新审视。那些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并非彻底放弃努力和实现自我价值,只是不愿意被无时无刻地要求。
躺平现象的心理分析
1.习惯性无助
一种后天形成的心态,表现为面对现实时的消极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无力感,这种状态是学习的结果。
研究显示,人在特定情境下也会显现出类似无助的状态,当个体持续遭遇挫折,便会逐渐对相关活动丧失信心。
从这个角度看,年轻人持续承受巨大压力,却无法排解,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动认命的倾向,这种心态便是躺平现象的根源。
此外,造成被动接受挫折感的情况,还与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密切相关。即便同样遭遇挫折和难题,如果观点存在差异,最终的应对方式和结局也会有所不同。
倘若我们是因为屡次受挫而选择消极应对,不妨重新审视对生活的态度。一旦心态转变,状态自然随之改变。
2.心理补偿现象
人们内心感到焦虑,或者外在环境出现变故,导致情绪失去稳定,就会产生新的追求,试图以此缓解忧愁,消除负面感受,最终恢复心理上的和谐,这是人类本能的一种反应。
然而,万事有利有弊,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既带来了诸多便利与愉悦,也引发了不少其他状况。
大学时光便是一段得以弥补的时期,这一点,许多人都能体会得到,众多学子踏入高校之后,都像是卸下了重担般如释重负。
遇到这种情形,放空身心便是一种自我调养的法子,调整妥当,再继续前行。因此,此刻应当留出一段难得的空闲,来抚慰内心的创伤。
3.沉溺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一种宣泄情感的愉悦。这种愉悦,能够缓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束缚,在某种意义上对我们而言是一种放松的途径。
如果仅仅依靠这些途径来排解和疏导心情,许多难题依然无法彻底化解。
情况一旦加剧,应对起来就会愈发棘手。人们天生倾向于追求利益规避损害,与其耗费精力处理纠纷,不如选取最便捷最安逸的途径安抚己心,品味人生,选择安坐不动。
要是由于不愿直面人生中的烦扰,选择用别种手段躲开挑战,这种消极态度会使人逐渐丧失对抗生活的胆量与能力。
逃避无法化解矛盾,各类心情的产生,需要我们感知并应对。若对人生坎坷或心理伤痕无法直面,可采取其他途径,例如寻求专业心理辅导,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案。
4.社会发展与马斯洛需要层次
这种被动应对的心态产生,同社会进步促使人们期望转变,关联密切。从这方面看,马斯洛的需求阶段学说,能对此作出充分说明。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分级学说,此学说把人的需求分成五种类型:生存层面的需求,保障层面的需求,情感层面的需求,地位层面的需求,成就层面的需求。
这些要求依次浮现,较低层次的要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要求才会显现,这就是需求等级的递进关系。
躺平可以帮助我们...
1.躺平是一种内向自省的方式
心理学科目经常鼓励个人加强对自己的审视和了解,这种审视旨在追查内心感受的来由。
现在的烦闷和失意究竟源自何处,是觉得工作内容不称心,还是遗失了人生方向和目标感?
躺平帮助人们去直面这些本身存在的心理困扰和面临的问题。
像一阵和煦的气流,慢慢拂过,给你一段光阴去审视内心,进而实现身心的调养与复原,最终遇见真实的自我。
2.躺平是一剂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良药
现在我们时常受到外界影响,变幻莫测的境况造成的是迷茫和忧虑。
当个体陷入困境,忧愁、沮丧等不良心境便会如乌云般密布,完全遮蔽了眼前的晴空。
当下,个体易受心境驱使,难以获得解脱,选择顺其自然恰是缓解忧愁、沮丧与惊惧的一种途径。
它引导人们不再盲目追随社会的高期望和高规范,不再任由时代浪潮裹挟而行,在混沌中辨明个人方向,拥抱一个重启、焕然一新的自我。
3.躺平是帮助人生做减法
当今社会,好时机与困难并存,许多人面对人生诸多选项时犹豫不决,好像每个决定都牵涉到前途,担心选错路。
因此每一种抉择都要紧抓不放,逐一实践,做得既多又杂,最终却陷入“涉猎不深,本领欠佳”的窘境。
躺平可能会让你越来越消极
当代学子情形:梳理头发即为最大敬意,午夜十二时即为早眠之时,慢跑视为自我约束,电子设备最为亲近之物
睡眠时间不够,人的精神面貌会变差,难以集中精神,记性也会变差。
你慢慢变得低落,感受变得愈发细腻,更易受外界及他人左右,也更常陷入自我质疑,自我贬低,引发一连串负面感受,如悔恨,责备,埋怨,沮丧,怜悯等等。
当你决定不再沉溺于低落情绪,重新规划了生活方向,并开始付诸实践时,你可能会发现自身很容易被各种琐事干扰,导致计划无法顺利完成,思维变得杂乱无章,做事的效率也随之降低。
个人性情有别,人生取向亦然,有人天生崇尚即时行乐,乐此不疲,这种生活态度本就无可非议。
有些人渴望不断向前,胸怀更宏伟的志向,所以他们不适宜这种生活模式,比如我。
一两天的躺平是放松,而长期的躺平却让人越来越焦虑。
我们的思维抵触外部环境与内部感受的冲突,也就是实际行为和意识想法的背离。当精神层面构思着数月乃至数年的长远打算,肉体却沉溺于毫无益处的消遣时,就会形成深刻的分歧。
为了调和这种不同,行为若不向前,观念就会落后,这也是造成我们困惑、内心动摇否定自我的主因。
如何正确面对躺平
改变认知
倾心能够抵御时光流逝,寻得一项内心真正渴求的事业,借助这份倾心来驱散生命中的寂寞情怀,用以对抗颓废心态。
保持思考
清楚自己真正追求什么,很多时候,之所以会无所事事,是因为缺乏具体方向,造成被动懈怠,想法很多,却从未付诸行动。所以,在此之前,必须确立个人方向,并在再次陷入懒散时,停下来反问:这是达成目标所必需的吗?
摆正心态
安逸不代表虚度光阴,在专心致志地努力,持续不断向前的时候,偶尔选择停下脚步,体验一下“躺平”的状态,这既是对自身的休整,也是为下一次出发积蓄能量。
培养自信,拓展兴趣,增强耐受力
社会在发展,个体要提升。要善于发掘自身长处,同时要经常自我鼓励,多些赞美,增强自信。若对最终目的感到迷茫,可以先将任务分解,比如读一本书,就每日看五行;若要瘦身,可每日做一个俯卧撑、每日跑五十米......每达成一个小目标,都是对自信心的每一次积累。
变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原地踏步。
-躺平小结-
这种状态其实是个体选择放下那些担忧,不安,担忧,失落和无力,这并非意味着放弃自我,更不是意志消沉,而是以个人的方式去审视,去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