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的表现极为突出。6月26日晚上十点整,预订通道启动之后三分钟,首批订单就突破了二十万辆。一个小时之后,这个数字又增长到了二十八万九千辆。在整个十八小时的销售周期里,最终成功锁定二十四万辆订单。如果按照二十五万三千元的起售价来计算,这些订单的总金额已经达到了六百亿元以上。
小米YU7的受欢迎程度,可与中国电动车界的“Labubu”相提并论。然而,其极快的预购速度,却与其动辄要等上一年甚至更久的发货周期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背后,可能是生产能力的限制造成了物品的难得,也可能是物品的用途正在从实际用途转变为心理满足,一场由物品难得引发的电车热潮正在发生。
从代步工具到“潮玩”载体,Yu7不止是车
它首先是件引人入胜的玩意儿,然后才是代步工具。也许这就是小米Yu7的打算。
这款产品之所以被誉为“别致的大型娱乐品”,是因为很多购买者连真车模样都没见过,更没机会体验过驾驶,仅通过互联网观看发布活动就完成了购买行为。
它的外观造型格外引人注目,采用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车身呈现多种亮眼色调,例如翠绿色、珍珠白色以及金属灰色,这些特色对二十岁到四十岁的男女消费者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此外,针对善于运用技术的年轻群体设计的内部装备也颇受欢迎。诸如,运用光投射技术替代传统显示装置的仪表盘,为前排乘客提供的零重力体验座椅,支持语音指令进行操作的智能天幕,以及车内配备的冷藏设备等,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该款产品突出的性能表现。
此外,在车辆购置领域中,女性经济能力的增强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女性购车趋势分析报告(2024版)》指出,过去十年(2014至2023年),我国女性对私人汽车市场的贡献明显扩大,销售量从低于五百万台急剧增加至八百二十三万辆,市场占有率也从不足三成提升到三十八点零八个百分点。
图源来自pixabay免版权图库
雷军对此也有提及,小米YU7的用户平均年纪在三十有三位,较SU7的更为高一些,女性车主所占的比重也比SU7要大一些。另外,小米YU7的用户里面,使用苹果iPhone的比例超过了半数,达到了52%以上,这个比例比SU7要多出大约四个百分点。
前卫的构思、富有未来感的内部装饰,以及对年轻女性群体偏好的深刻理解,让小米Yu7提升不少,使其不仅适合日常出行,也富有情感内涵和时尚气息。
产品的功能不止是满足出行需求,它的“难得一见”也在不断推高关注度。像潮玩公司泡泡玛特旗下Labubu系列那样,很多人多次尝试都买不到,小米现在生产不足的情况和随之而来的长时间排队,反而加强了物品的稀有程度,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想要拥有的念头。
当下,于“闲鱼”之类的二手买卖平台之上,已有众多卖家在变卖他们已封存的订单权利,标价维持在壹万至贰万元人民币的范围之内,显著超过了五千元的官方预付金标准。这种情况间接表明了市场的热烈状况,以及购买者愿意为提早拿到车子而付出额外的代价。
小米Yu7能够获得广泛认可,关键在于它巧妙地绕开了传统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将自身塑造为融合时尚感和情感共鸣的“特别玩具”。更关键的是,它精准地察觉到并有效激发了女性群体在汽车购买方面的市场需求。
然而,这种由生产受限而形成的“不足”,真的是小米一直很管用的宣传手段吗?当“排队”变成普遍现象,不足的优势也许会起些变化。
产能瓶颈不是营销利器,稀缺性也会“反转”
Labubu在泡泡玛特的运营模式里脱颖而出,关键因素在于它的难得,具体表现为某些款式会控制数量,因此造成争相购买的局面。
专精于经营高档消费品领域,该行业深谙借助物品难得性来抬高其市场地位的方法。以某著名品牌制作的铂金手袋为例,消费者若想打造专属款式,往往需要经历数年的漫长预约过程,这种做法非但没有削弱其作为社会地位标志的功能,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象征意义。
比如在科技行业方面,苹果公司最初推出iPhone产品时,社会上出现的长时间排队购买的情况,以及中间商哄抬价格的现象,都帮助它进一步巩固了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小米Yu7的热度凝聚了诸多因素,无意中将生产受限变成了宣传优势。同时,当延迟交付成为常态,这种等待过程也被纳入了整体感受之中。
不过,仅就传统工业而言,生产能力欠缺始终是关键缺陷,是长期制约因素。接下来,投资方和购买者需要关注短期业务量转向扩大生产能力的实际进展,评估其具体进程。
据消息透露,小米YU7标准版办理锁定后,最短需要57到60个星期才能交货,极端情况下或许要等上15个月;小米YU7 Pro办理锁定后,最短需要50到53个星期才能交货;小米YU7 Max办理锁定后,最短需要38到41个星期才能交货。
小米目前只在北京市亦庄地区设有唯一的生产基地,该厂区的规划年产量为十五万辆。自二零二四年六月起,这家工厂已经转为全天候两班制运行。根据小米公布的资料,每七十六秒就能完成一台汽车的下线作业。但单靠北京亦庄的首家工厂,还无法满足小米SU7和小米YU7两款车型的生产需求。
面临生产能力的严重困难,小米公司透露第二家工厂的建设工作即将完成,同时第三家工厂的筹备工作已经启动。
今年三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公布信息,邻近小米汽车二期工厂项目、面积达52公顷的地块,被划定为工业用途用地。
今年六月,小米成功拍下亦庄新城一块工业用地,总金额达六亿三千五百万元,此地块计划用来兴建新能源汽车及其组件的生产设施。
未来六个月,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消费者需求的状况能否达成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小米公司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物品的稀少性所产生的影响,更要求中国电动汽车制造供应链能够展现出充分的准备。
小米无疑将“稀缺性”这一特性运用到了极致,把原本是制造业弱点的产能限制,巧妙地变身为提升品牌形象和激发市场关注度的宣传资本,展现出极高的经营技巧。
但是,这种因生产不足引发的“紧俏现象”并非包治百病的良方。按照常规工业运作方式,履行承诺才是根本。投资方和公众视线,终究会超越交易量表象,关注制造能力提升的进展程度以及长远发展潜力。
新势力纷纷“截胡”,外资品牌“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只是,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小米面临一个重要的时机,既要解决生产不足的问题,又要应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保持产品的稀缺性,避免因此引发消费者的不信任。
这背后,既是对小米供应链运作水平的严峻挑战,也是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体系发展程度的一次全面检验。而在这场由小米点燃的市场热潮里,其他厂商并未消极应对,反而寻找机会“抢滩”。
这些品牌中,蔚来与阿维塔通过减免购车款的方法,完全退还了五千元的小米预付款,极氪则给予等值的会员积分作为回馈,此外,小红书平台上甚至有销售代表详细演示了取消订单的具体步骤。
众多汽车制造商之间互相竞争,在这个"份额有限"的市场环境中,表面上仿佛在进行一场"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界限分明。
小米Yu7进入市场后,售价相近的小鹏G7,主要面向喜爱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的科技达人,他们多数为男性,市场目标群体较为狭窄,且集中在这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