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推出后,汽车界再次受到巨大冲击——首小时预订数接近三十万辆,十八小时锁定订单数超过二十四万辆,这一成绩超越了品牌自身SU7创下的记录。
这个数据在中国汽车领域都属罕见,在汽车产业历史上更是前所未有。但小米这次采取了更稳妥的做法,没有透露24小时的具体销量,有网友调侃说:“这个数字太惊人,没必要刺激竞争对手,自己默默高兴就行。”
树大招风,如此惊人的订单数字,自然引起了众多非议。有人断言是“虚假交易”“黄牛囤积”,有人指责小米“虚报数据”。
但是要说起小米目前的火爆程度,SU7和YU7的销量已经非常可观了,雷军恐怕没有时间顾及那些负面报道——销售业绩太好以至于发货都跟不上了,哪还有心思去回复呢?
但是七月份的出货信息公布之后,确实让一些人感到担忧。有数据来源显示,小米在七月份总共送出了30452辆汽车,其中SU7车型占了24410辆,而YU7车型的数量仅有6042辆。
SU7去年首月交付数量超过七千台,YU7这个月交付的六千多台,成绩反而更差了。照这样的节奏,锁定销售的几十万辆YU7,何时才能交付?有人打趣说:到二零二五年,能开走车就算走运了。
这就带来一个核心疑问:你是否甘愿为了一辆汽车耗费整整一年时间?五千元的预付款额看似并不算高,然而倘若竞争对手此时宣布提供优惠活动,或者有其他产品能够更早交付,那么选择取消预订的人数是否会有所增加?毕竟当前汽车市场的竞争态势异常激烈,消费者所拥有的选择余地相当广阔。
当然,小米并非毫无作为。然而,八月份、九月份和十月份这三个月的产量提升极为关键,必须确保每月的出货量能够增加,这样才能维持消费者的信任;如果继续保持较低的交付水平,恐怕会有人选择转向其他品牌。毕竟,对于购买者而言,即使产品再出色,过长的等待时间也容易让他们失去兴趣。
归根结底,订单数是外在表现,实际出货量才是内在实力。小米YU7凭借数据展现了市场追捧,然而能否将这种追捧变为真实销售,关键在于生产能否满足需求。这场关于订单与交付的较量,或许才是小米未来最需要重视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