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于12月28日发布报道,小米集团(01810.HK)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小米汽车的技术发布会上明确指出:“我们不能再将小米首辆轿车SU7的售价定为9万9,这是不现实的!”“任何具备类似性能和配置的车型,价格都应在40万元以上!”“因此,14万9的价格也不再适用,我们必须对科技给予应有的尊重。”
在历时三小时的发布会上,雷军重点阐述了小米汽车在电驱动技术、电池技术、一体化压铸技术、智能驾驶技术以及智能座舱技术等五大领域的创新成果,并提前向公众展示了小米SU7。一系列被誉为“全球之最”、“全球领先”以及“国内独有”的标签,以及与豪华品牌不相上下的性能参数,似乎让雷军有信心宣称:小米SU7“确实价格不菲”,但这种贵是有其合理性的。
在电驱领域,小米推出了三款自研电机。其中,V6和V6s两款电机已实现量产,并计划在SU7车型上应用,它们的转速达到2.1万转每分钟,最大功率分别为299马力和374马力,分别适配400V和800V的电压系统。此外,还有一款高端电机V8s,其最大功率高达578马力,预计将在2025年与消费者见面。小米研发的超级电机转子预研技术,运用了碳纤维激光缠绕技术,成功在实验室达到了3.5万转每分钟的极限转速。
小米汽车多项技术全球领先 发布会截图
在电池领域,小米汽车推出了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其电池包体积效率高达77.8%,最大容量可达150kWh,CLTC续航里程超过1200公里。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携手合作生产电芯,并且独立建立了电池包制造工厂。在电池安全领域,小米率先推出了电芯倒置技术,能在极端状况下迅速将热量向下排放,确保乘客舱的安全;电池配备了17层高压绝缘保护以及14层物理防护,并辅以独特的散热和隔热方案,以及小米车云协同的安全预警系统。除此之外,凭借其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小米汽车致力于成为电动汽车在冬季续航方面的佼佼者。
在一体化压铸技术领域,小米推出了自研的9100吨级一体化大压铸设备集群系统,这一系统使得小米汽车的后地板部分由原先的72个零件合并为单一整体,焊点数量降低了840个,重量减轻了17%,并且生产时间缩短了45%。目前,行业内的顶尖设备特斯拉Giga Press压铸机属于9000吨级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米还独立研发了泰坦合金材料,以适应其压铸工艺的需求。在解决一体化压铸的维护费用问题时,小米汽车选择了分段式的后地板碰撞防护方案,这样在中低速的撞击情况下,就不需要更换体积较大的压铸部件。
在智能驾驶领域,小米汽车在发布会现场呈现了导航、自动泊车以及超窄车位精准入库等功能。小米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了诸如变焦式BEV(电池电动汽车)、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和道路大规模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该智能驾驶系统配备了双颗NVIDIA DRIVE Orin芯片,其计算能力高达508TOPS;感知设备则由一颗集成式激光雷达、十一枚高清摄像头、三枚毫米波雷达以及十二枚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组成。
小米自主研发的全方位智能驾驶技术,其首期投资总额已攀升至33亿元,并持续增加至47亿元,公司志在2024年跻身行业领先行列。雷军透露,预计明年年底将实现100个城市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
小米SU7 发布会截图
在智能座舱领域,小米汽车配备了骁龙8295座舱专用芯片,整车共有5块屏幕实现联动,而后排的扩展屏更支持直接连接平板设备。此外,小米的澎湃操作系统也应用于车载系统,从而实现了手机与车载系统的跨平台无缝对接。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米SU7在硬件与软件层面均构建了一个全面共享的生态系统。它兼容超过1000种米家设备,实现无缝接入;采用统一规范化的接口和众多标准协议,全方位地向第三方合作伙伴敞开大门;车机系统与众多车载应用兼容,并能与平板电脑应用、手机应用实现数据共享,手机应用甚至可以集成到车内,成为车机系统的原生应用。
雷军透露了首款量产车SU7的诸多细节:其风阻系数仅为0.195Cd,被誉为“全球量产轿车最低风阻”;零到百公里加速仅需2.78秒,最高车速可达265km/h,转弯半径为5.7米,百公里制动距离仅为33.3米,这些性能参数足以与跑车相媲美;续航方面,CLTC工况下的续航里程分为668km和800km两个版本,而MAX版车型则配备了800V超级快充功能,充电5分钟即可续航220km;此外,车体采用的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比例高达90.1%,整车扭转刚度达到了5.1万N·m/deg。
雷军指出,小米汽车SU7的问世标志着“人车家全生态”系统的完整闭环,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跨越”时刻。他进一步强调:“小米将加大投入,增至十倍,从最基础的核心技术入手,全力以赴打造高品质的汽车。我们计划通过15至20年的不懈努力,力争跻身全球汽车制造商前五名,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全面振兴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