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何煦阳 广州报道
三分钟销量达到20万台,一个小时销量超过28.9万台,十八小时订单锁定24万台……小米YU7接连创造的这些记录,持续震撼着公众的感知。
YU7发布活动开始前,一个月能够售出五辆;活动举办之后,每天就能卖出两辆。一位来自广州的小米汽车销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了这一信息,他称YU7发布当晚,他所在店铺的销量冠军一个人卖出了超过八十辆,而他本人也卖出了二十多辆。
然而,在喧嚣之下,标准版需要耗费五十七周、Max版最短也要三十三周的制造时长,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能够接受的范围。生产能力的欠缺,构成了小米汽车眼下最严峻的挑战,而这一薄弱环节也正遭到竞争对手的集中打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现在智己、蔚来、极氪、智界、阿维塔这些品牌都开始采用抢先行动的方式。
电动汽车行业里,能否将创意转化为量产,是新品牌能否立足市场的核心考量。小米造车第一年,仅历时九个月就售出十三万五千台汽车,这个表现确实突出。不过,对于车主们的殷切期待而言,小米的制造能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需要持续提升。
漫长的等待期,为友商创造“截胡”机会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掌握的信息,目前购买YU7的消费者中,即使选择了Max版本,最快也要等待33周才能提车;而选择了标准版的消费者,则需要等待长达57周的时间,大约相当于14个月,这表示他们必须等待超过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车辆。而YU7刚刚发售三天,接下来订购的消费者将会面临更长的等待周期。
漫长的等待时间,成了友商“截胡”的突破口。
一位蔚来上海门店的员工透露,选择蔚来品牌汽车,能够退还YU7锁单的五千元预付款,选择乐道汽车,同样能退还五千元预付款,不过必须由店长批准同意,选择萤火虫汽车,只能退还两千元的预付款。有YU7锁单的顾客在社交网站上提及,YU7的排产时间公布的下一天,蔚来的工作人员就自行拨打电话,说明愿意给予优惠。
智己和极氪都推出了对应活动,不过各地店铺的方案并不相同。比如,极氪湖北的员工透露会退还YU7的预付款;而在四川,若已支付YU7预付款的人选择换购极氪,或许能得到积分回馈。类似地,在长沙,YU7的持有者转卖智己时可以拿回预付款;到了西安,YU7的持有者换购智己后,预付款会变成电卡额度,能够在全国多数充电站应用。
阿维塔在湖北和成都的实体店销售均表示YU7的定金可以报销,成都的一位销售补充说明,除了报销定金,阿维塔还为YU7车主安排车辆维护,并且免费赠送公牛品牌的单相32A交流充电设备。
鸿蒙智行集团旗下部分品牌也参与了这场抢购活动。一位来自广州的鸿蒙智行门店工作人员透露,购买智界S7和R7可以退还消费者已付的YU7定金,但问界系列车型没有这个政策。不过,一位江苏地区的网友在社交网站上表示,自己买了问界M8后,在提车时也成功拿回了小米YU7的定金,而且销售人员没有要求查看他的小米应用界面截图。
经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深入探究,了解到在小米汽车YU7正式发售之前,部分汽车制造商就已经为小米汽车客户量身打造了特定的优惠方案。例如,阿维塔公司曾公布,如果客户持有其他品牌无法撤销的订单证明,就有资格申请最高5000元的补贴,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是从2025年4月19日到5月31日。与此同时,小米汽车YU7的技术发布会议是在5月22日的晚上举行的。
实际上,一年前小米SU7推出之时,就有新闻提及购买智界S7,付清尾款后可在车款中直接减免5000元不可退还的小米SU7锁定定金。该消息发布当天下午,雷军通过微博平台作出表态,称小米SU7的制造能力与交货效率正迅速增强,对于迫切希望购车的消费者,他建议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也颇具吸引力,例如智界S7、蔚来ET5以及小鹏P7系列车型。
产能困局:24 万订单透支二期工厂产能
目前,小米汽车好像正遭遇一种与过去特斯拉相似的困境,即生产难题。
根据小米公司披露的信息,YU7在短时间内就售出28.9万个单位,发布后18小时里便达成24万个预定数量,几乎卖光了小米汽车第二家制造基地到明年上半年的所有生产指标。
根据可公开查阅的资料,小米的首个制造设施于2024年3月展开产品下线,其年产量目标为十五万辆;与此同时,一座正在兴建的第二个工厂,其年产量目标同样定为十五万辆。然而,该二期工厂的正式量产进程预计需等到七月份才能完全展开。
就算小米后续把新制造基地的输出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不过二十四万的固定采购量也代表YU7来年的销售情况大致已经确定,这还只是最初的十八小时内的订购信息,接下来订车的顾客很可能要等到二零二七年上半才能够拿到车子。
小米正想方设法提升生产能力以快速克服产能限制,已经实施了多种应对方案。6月19日,北京亦庄经开区开发建设区发布通告,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亦庄新城的一块土地。根据北京规划部门公布的规划,这块土地计划用于发展高端汽车以及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所以它极有可能成为小米汽车制造厂的三期工程。
还有传闻称,小米打算在武汉、上海等城市增设新的制造基地。
雷军关注的小米汽车参照的特斯拉,在2018年同样遭遇过生产困境。根据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埃隆·马斯克传记》所述,当时有看跌者派遣无人机监视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想要探查其内部情报,以此来挑战其计划实现的生产能力目标。为了履行诺言,马斯克在特斯拉制造基地彻夜不眠,逐个检查组装线上的每一个岗位,有时会移除自动化设备,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理由是“部分工作由人完成更有效率”。
特斯拉后来成功走出了困境,于中国上海设立了超级工厂,这个工厂在2019年1月开始正式施工,次年便完成了生产,到了2023年,它的年产量已经大幅度增长到了95万辆。
根据小米汽车当前的订单数据判断,这家公司工厂产能的扩充步伐,很可能比特斯拉当年面临的情况更为迅猛。能否迅速且平稳地提高产能,已经成为小米汽车后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会直接关系到它在市场上的表现以及最终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