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现在是备受瞩目的车型,众所周知它各项配置都很出色,价格也十分有竞争力,不过还是有人心存顾虑,毕竟小米并非汽车行业的老牌企业,尽管这款车耗费了小米四年心血,投入了无数资源,可以说是整个集团倾力打造的成果。
这终究是小米的首部座驾,汽车与IT数码领域存在差异,驾驶体验方面必须经过长期磨练,需要深厚积累,还得依靠核心工艺。因此我们十分想知道,小米SU7实际行驶感受如何?
这张是SU7的45度角实拍照片,是在黄昏时分拍摄的,而且完全没有进行任何图片的后期调整,这并非我们工作上的疏忽,而是考虑到SU7发布之前,网络上已经对其漆面质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我们特意没有进行图片处理,目的是让大家在黄昏这种较为特殊的光照环境下,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欣赏到这台车的外观设计。
显而易见,SU7的外观相当吸引人。无需理会网络上部分人士指责它“模仿”了哪款车型,当SU7的实体车体呈现在眼前时,人们会产生两种直观感受,其一便是它强大的气场,这确实是一辆体型颇为庞大的车,其长宽高分别为4997毫米、1963毫米和1455毫米,而3000毫米的轴距,在尺寸上完全符合中大型轿车的标准。
此外,SU7整体展现出十分突出的低姿态特征,从前机盖、前大灯、前后轮拱直至轮圈等众多细节处,都能体会到它的低姿态与强劲动力。有人将SU7与Taycan相提并论,但依我们观察,SU7所散发的气势实际上比Taycan更为强烈,毕竟它的体型更为庞大。
关于外表方面的诸多细节,我们无需过多探讨,毕竟对于外在的审美判断相当主观,或许您会欣赏它的样子,又或许您觉得它的部分构造不尽如人意,这些我们就不加评判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SU7散发的气势非常强烈。
第二种感觉是显档次,若事先不清楚价位,您或许会认为这是一辆入门价便达三十万的车款。诸多细节无不彰显这种档次,譬如车漆光泽、可观的大型轮毂、顺滑的车身轮廓、横贯式的尾灯排布。SU7的诸多部分都在传递着一种考究和显档次的气息。
因此,一款气场十足,且具备高度精致感的车,其外观造型必然会获得高分评价。
SU7的内部设计初看之下,与当前市面上多数同档次纯电动车型颇为相似,均以简洁风格呈现。然而,只需稍作凝视,便能察觉到诸多区别于其他同级产品的独特之处。先从方向盘审视,其中心位置镶嵌的是英文字体的“XIAOMI”标识,而非那耗费巨资精心打造的圆形“MI”徽记。
方向盘前方设有一个面积不算大的指示盘,从这里可以感受到SU7作为新兴车企,在理念上与传统制造商存在差异。老式车厂习惯把宽大的仪表盘装在方向盘下方,上面堆满各种行车数据,而SU7的设计是,这块屏幕安在方向盘上方,司机能立刻看到,而且只展示最关键的几项内容,比如当前档位、车辆速度、剩余电量等,其他所有信息都归入中控系统的显示屏中。
这种设计更加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也更加容易理解,毕竟在开车时,驾驶员很难集中注意力去辨认那些信息繁杂的仪表盘上的数据,因此小米这种仪表盘的布局方式,我个人是非常认可的,目光转向旁边的车载系统屏幕,这个屏幕相当出色,拥有16.1英寸的3K显示效果,并且运行着澎湃操作系统。
关于这个屏幕,有必要详细谈谈,我本人是Redmi Book Pro 16 2024的拥有者,从我对这个车载显示器的体验感受来说,我认为它与那款售价大约五千元的笔记本电脑所配备的屏幕,在画面表现方面极为相似,甚至车用屏幕的发光强度还要更胜一筹,估计能达到六百尼特以上,峰值亮度或许能够接近八百尼特。总而言之,这块屏幕即便放在笔记本上也非常优秀,在车机屏领域那肯定是现在的最高水准,或许没有第二个。
接下来要谈谈澎湃OS这个系统,它和手机版的操作系统在操作逻辑上完全相同,各项功能以及界面布局都极其便捷,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称其为当前汽车行业最出色的车载系统,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车机屏幕下方的那一排实体按键,以及屏幕上方的两个圆形部件,都需另外付费才能配置,正如发布时说明的那样,这个区域设计得完全是模块化的,能够安装多种不同的模块,这种做法在当前行业内尚属首创,提供了全新的使用感受。
观察中控台,顶部启动键的设计,就是先前描述过的圆形MI标识,SU7仅将“MI”文字替换为车辆启用的图形符号。这个细节是SU7车厢设计中的一个有趣隐藏元素。SU7的整个内部空间,如同其外部造型,展现出强烈的奢华气息,无论是视觉感受还是触觉体验,都仿佛是一辆价值四十至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汽车。
因此单从样子和内部构造来看,SU7已经非常划算。但启动它之后我们会察觉,它的行驶感受,比样子和内部构造更加令人意外。
首先明确观点:SU7的整个底盘构造和行驶体验,完全不像是一个初次涉足汽车制造的跨界公司打造的产品,它制造的第一辆车所达到的水平,更像是一台地地道道的欧洲制造的豪华大型轿车。
SU7的座椅,无论在前排还是后排,都表现得相当出色,支撑感很强,同时也非常舒适,这种平衡其实很不容易达到。通常情况下,运动型座椅要么过分强调支撑性而牺牲了舒适度,要么就注重舒适感而忽略了支撑力。但SU7却真正做到了两者兼备。从座椅的整体构造和填充物的密度来看,小米显然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精力。在急速转弯时,座椅的侧翼安全气囊确实会弹出来,能够给你的腰腹部带来十分显著的支撑作用。这种支撑效果,甚至强于我们之前体验过的奔驰G63 AMG车型上那个侧翼气囊所能提供的辅助。
谈谈悬挂系统,SU7的悬挂在动态方面表现出色,微小的颠簸能够被彻底隔绝,然而在激烈驾驶状况下,比如急转方向盘的时刻,它也能给予充分的支撑,这是只有高级空气悬挂才能实现的功能,并非同价位常见的开放式单腔空气悬挂所能具备的支撑效果和减震性能。
这确实和SU7空悬本身的配置非常优越有很大联系,SU7采用的是造价高昂的闭式悬挂系统,其整体反馈速率甚至达到了接近电磁悬挂的水平。
最后谈谈底盘,它非常稳固,感觉十分可靠,这构成了我对SU7底盘的整体评价。在高速行驶时或是遇到路面起伏,SU7的底盘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它展现出的那种沉稳感,让人联想到欧洲风格的驾驶体验。总体而言,SU7的底盘设计非常出色,完全没有新品牌首款车型那种生涩的感觉,反而处处显示出深厚的造诣。
说实话,即便SU7的底盘表现不尽如人意,就算它仅仅是一台堆砌了顶级硬件的座驾,单从它的硬件配置来看,再加上它外观内饰散发出的那种高级氛围和工艺细节,哪怕只是依靠那套用起来极为出色的车载系统,它就已经超出了“物有所值”的标准,达到了“绝对划算”的程度。
我们注意到SU7不仅提供了这些配置,而且底盘素质和操控感受同样出色,竟然只需这个价格,实在令人意外(Max版29.99万)。它已经达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最终我们只想表达,如果您手头有30万的购车预算,那就别再迟疑了,直接下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