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W.n
据悉释永信存在侵占寺院财物的情况,并且长期与多位女性发生婚外情,还生育了私生子女,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曾经被剥夺过僧侣身份。
出乎意料的是,释永信遭遇调查事件后,网络空间针对他的论争不但没有消退,反而引发更多讨论。
更没想到的是,释永信过往真是越扒越有,让人大跌眼镜。
他不仅窃取钱财、盗取经卷,还对外冒充住持身份,并且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被褫夺了僧侣资格!
那么,曾经被开除僧籍的释永信究竟是如何顺利上位的?
实地探访,颠覆认知
虽是佛门人,却没有佛门的修行。
释永信被捕之后,他过往的诸多事情也被揭露出来,不仅有婚外情、私生子的传闻,还涉及多名女性,甚至在他所在的少林寺中也有嚣张跋扈的行为曝光出来。
官方媒体发布消息指出,释永信曾计划购置乡村的田地用于建造寺庙,然而,每户居民仅愿意支付几万元。
这笔钱绝对不够他们重新建造房屋,大家全都表示反对,释永信本人没有直接露面,不过他派了家人去恐吓对方,
“不卖?我们就堵死这条路,让你无法出入。”
对外人都如此蛮横,对寺内的人那岂不是会更过分?
为了深入认识这位非凡人物,《凤凰网》的记者特地前往释永信的出生地,想要探听当地居民对他的评价。
一问之下,原来有个与公众认知截然不同的释永信,究竟哪个才是他本来的样子呢?
释永信在村民印象中,是个做事稳重的人,他日常很勤奋,很早就离开学校,外出谋生,全靠自己赚钱养活。
有一次去赶集,16岁的释永信偶然遇到了一位算命的僧人,僧人给了他一个地址,随后便离开了。
这次面相占卜,使释永信与嵩山少林寺建立了深厚联系,并且让他结识了后来担任师父的少林寺前任住持行正。
两种愿景的最初碰撞
老方丈释行正,是一位恪守传统的僧人,长期守护着古老的寺庙,历经战火纷飞的时代,见证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为了僧众的生计,他亲自带领大家开垦荒地,也四处奔波乞求食物。
为了守护寺庙中的珍贵物品,他敢于对抗有权势的恶势力,在他看来,少林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清净之地,是他不惜一切也要守护的庄严传统,他的人生轨迹,完全符合他的法名“行正”,名副其实,令人十分敬佩。
十六岁进入寺院,释永信展现出过人智慧和勤奋,迅速成为体弱师父的重要助手,帮助师父为少林寺争取到“僧人自主管理”的权力,因此获得了广泛认可,声名鹊起。
他眼中的少林,并非师父所说的“净土”。他看到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项目”,一个能借助商业手段拓展影响,并借此提高自身地位的理想舞台。
一封遗书,未能锁住权力的野心
这两种理想的对立,迅速从最初的观念差异,转变成了毫无掩饰的权势争夺。释行正方丈慢慢意识到这位受宠的徒弟用心不良。他刚离开去诊治,释永信立刻就在寺院内纠集同伙,自行称为“副领袖”,态度极其傲慢。
师父又去别处了,他居然擅自用住持的身份会见了媒体人员,一篇涉及“释永信住持”的新闻,因此大张旗鼓地散布开来。这种迫不及待的权力争夺表现,令前任住持深感失望。更为严重的是,释永信还借着管理仓库的机会,偷偷拿走了寺庙的传家经卷和印章,打算将来把这两样东西当作控制少林派的资本。
这一系列事件,促使行正方丈在生命终结之际,采取了一个令人心酸且不容动摇的行动。他亲自提笔,撰写了一封篇幅颇长的信函,信中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血泪,详细列举了释永信的诸多不法行为,同时郑重地向佛教协会表明,该人完全不具备继承衣钵的资格。
信件中甚至透露,释永信早年就因举止失当,曾被剥夺过僧侣身份。为了完全堵死他的退路,前任住持还将代表法脉的文献交给一位非佛教徒看管,这份良苦用心,实在令人感慨。
当信仰变成商品,佛前只剩滚滚红尘
然而,这封倾注着一位老人毕生心血的遗书,以及另一位德高望重者德禅法师所写的关于迁移事务的指引,最终都杳无音讯,无法阻挡时代的进程。
不清楚是释永信那时已经势力强大,还是另有势力暗中相助,那些告诫最终都毫无作用。释行正方丈圆寂之后,少林寺持续了十二年的权力不明和诸多疑点,直到1999年,释永信才正式坐上首座,成为少林寺的新任领袖。从此,少林寺开启了它的“负责人时代”。
释永信主持期间,少林寺迅速适应现代,风格也发生巨变,其发展速度令人瞩目。少林武学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象征,"少林"这个名称本身,也转化为获取经济利益的符号。
昂贵的香料、过高的开光费用、嘈杂的宗教场所、过度经营的武术场馆……寺庙的入口依然存在,然而进入其中,究竟是在探寻信仰还是消费娱乐,已经变得十分模糊。
古老寺庙的肃穆氛围,在吵闹的市井气息中变得微乎其微。来客们依旧诚心祷告,暗地里却有人计较着收入和盈利。一旦信念能够明码标价,慈悲之心还能留存几分?
那片过去护佑众生的庄严之所,后来转变成了被私利和贪念所笼罩的买卖场域。某些经济学者和知名博主为其鸣不平,称其助少林寺声名远播、财源广进,是进步的推手。然而,这种以侵蚀精神信仰为代价得来的所谓兴盛,究竟是好是坏?
兄弟反目,佛门上演世俗闹剧
令人意外的是,最终导致释永信被彻底罢免的,并非仅仅是一封被遗忘的举报信,还涉及一场掺杂私利的内部权力斗争。早在2015年,就有个自称“释正义”的人,在互联网上用真实身份进行了举报,不过由于缺乏确凿的凭据,加上官方进行了澄清,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近年另一位声名显赫的揭露者释延鲁,过去是释永信的亲密同伴,两人关系破裂,社会各界普遍分析为利益分配问题引发的内部纷争,本该是清净的修行场所,却发生了一场“商业伙伴反目成仇,互相攻击”的凡俗故事,让人感到惋惜。
这显现的弊端,早已不局限于释永信一人。它揭示了一种更为根本的分歧:一旦宗教组织被权力、财富和不受约束的私欲侵蚀,变成利益争夺的场所,又有谁能够保持纯洁?
迟到的审判,无法抹去信仰的伤痕
最后,一切尘埃都停歇了。调查逐步推进,释永信伪装的面具被逐渐撕下。中国佛教协会用极其严厉的语言发表了公告,指出他的行为极为恶劣,极大损害了佛教的形象,并且直接取消了他的戒牒——在宗教领域,这是完全取消其僧人资格的终极惩罚。
那位过去备受尊崇的宗教界人士,如今背负着诈骗、侵占以及道德败坏的指控,最终将面临法律的审判,回归普通人的行列。
公道纵然来晚了,却终究没有缺席,只是,当下的少林寺,还能回归从前吗?那个在战火中被行正方丈竭力守护的庄严场所,仿佛永远变成了久远的追忆。
人们突然明白了,原先仰慕的武僧风范、渴求的禅宗修行处所,在现实层面已经沦落成了一个以利益交换、情感操纵、借助佛教名义牟利的市井场所。
一个自幼被同乡视为“安分守己”的青年,怎样在寺庙规矩与世俗引诱之中,逐渐坠入罪恶的?
这个问题,或许也是这个时代的投影,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信源:
揭露释永信的人又公布了新内容,声称发现了他可能存在两个身份的记录,相关信息被北京青年报在2015年7月29日刊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