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柯
小米YU7的发布备受瞩目,其外观设计极具吸引力,同时市场反响亦异常热烈。自开售起仅3分钟,预定量便超过20万台;1小时内销量更是飙升至28.9万台;经过18小时的售卖,订单量已突破24万台。
这份订单的规模远超近年来的“造车新势力”所能触及,即便他们处于领先地位,也只能通过推出更高档次的车型与小米形成差异化竞争。那些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新车型难以成为爆款的“造车新势力”,脸上写满了尴尬。以至于小鹏汽车的领导者也不得不频繁强调:“务必尽快完成交付。”
小米汽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显著胜利,其营销团队堪称小米集团中最为宝贵的部门。然而,考虑到小米当前的产能水平,能否顺利完成这些订单的交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疑问。市场经过冷静分析后认为,小米汽车现有的产能根本无法满足YU7这款产品庞大的订单量。即便到了2025年5月,小米汽车另一款备受瞩目的SU7车型,其单月交付量也仅达到了2.8万台。依据现有及新增的产量计算,YU7的二十四万辆订单量大约需要一整年的时间来逐步处理,这也使得SU7在初期的交付周期被拉长至三十八周至五十二周。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换句话说,无论您现在预订SU7还是YU7,都有可能得等到一年之后才能提车。
坦白讲,小米汽车之所以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年轻人的狂热追捧。他们购买小米汽车的主要动因,一方面是它时尚的外观设计,另一方面则是其极具吸引力的价格。除此之外,宽敞的座椅、大屏幕电视以及智能驾驶功能,都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并无太多可比较的优势。然而,需注意的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容易受到情绪化的影响,若要求消费者在一年后提车,在这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变故。小米之所以取得成就,关键在于其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开发,家电产品凭借出色的外观设计和快速更新迭代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凭借“唯快不败”的策略,小米的产品既迅速又极具吸引力。然而,小米汽车还需等待一年才能交付,在这期间,其他厂商是否会推出类似竞品?年轻消费者是否愿意等待如此之久?
于是,网络上流传起了YU7转单的消息。这种情况很常见,一方面是因为大量的大定订单往往被炒家所购买,另一方面则是确实有众多人无法耐心等待那么长时间。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这实际上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小米为何还要如此张扬地行事?许多人对于“雷布斯”在造车方面的理念确实感到难以理解。
这并不复杂,老一代的“造车新势力”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把握住了先机,站在了新能源汽车兴起的浪潮之巅。尽管他们各自的发展道路各异,但基本上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份额。对于后来的竞争者来说,想要从“蔚小理”等企业的口中分得一杯羹,难度相当大。比亚迪和吉利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链作为支撑,尚能与之抗衡,而其他试图效仿的企业,如哪吒和零跑,实际上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若小米希望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目标,则需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例如,在车型选择方面,小米巧妙地借鉴了特斯拉的策略,即轿车和SUV各只推出一款。目前,多数“造车新势力”倾向于推出多款车型,然而这存在一个显著不足,即每款车型的设计费用高昂,且上市周期较长。
至于小米汽车未来的发展程度,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审视。现阶段观察,显而易见,传统汽车制造商并非小米追求的终极目标。毕竟,传统车企在“造车新势力”的激烈竞争中已处于下风。因此,小米的真正目标应当是聚焦于“蔚小理”等新兴企业。这三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各有特色:蔚来尽管亏损严重,却凭借其便捷的换电系统和强大的售后服务,成为了消费者忠诚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理想选择了折中方案,虽然增程式汽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新能源车型,但它却满足了众多家庭对于理想座驾的期待,且消除了充电的困扰;小鹏则相对处于竞争的边缘,虽然产品线中缺乏爆款,且亏损问题突出。
自然,除了所谓的“蔚小理”,我们还有比亚迪、吉利以及众多由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而来的同行。然而,小米所走的道路是迎合年轻人情绪消费的,情绪消费本身并无固定逻辑,正如泡泡玛特出人意料地走红一般,这种消费行为无法用常规思维去解释。只要年轻人愿意接受,便算得上是成功,若你不喜欢,大可“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