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卖爆了。
这款起步价25.35万元的小米首款SUV,定价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一万元,竟然在短短3分钟内就实现了20万台的大规模预订,1小时内预订量更是突破了28.9万台。
6月26日晚上10点钟,雷军结束发布会后步入媒体采访区,当时他显得有些疲惫。然而,当他了解到大定数据后,他的情绪立刻被一种“特别特别激动”的情绪所取代。
我们或许共同目睹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成就,这成就源于所有用户与我们的共同努力。雷军如此描述这一刻。
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挑战在于,YU7所处的SUV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与SU7所专注的中大型轿车领域不同,YU7正面对的是一个格局基本稳定的新能源领域。在这个领域,Model Y占据了销量冠军的位置,而理想、问界、哪吒、零跑等众多竞争者早已各自布好了阵脚。
小米汽车即将面临一场至关重要的考验。鉴于SUV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YU7即将步入一场激烈的竞争。在这场竞争面前,其残酷程度不容小觑。雷军在发布前夕通过社交媒体发文表达了这个观点。
尽管面临压力,但信心并未减弱。雷军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言论称:“与去年的SU7相比,我们的信心这次显然更为坚定。”
发布会伊始,雷军接连展示了一系列数据,揭示了小米的整体竞争力:小米在第一季度营收实现了47%的同比增长,达到了1113亿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其手机业务已连续19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公司自主研发的玄戒芯片现已实现量产;在未来五年内,小米计划持续投入2000亿元用于研发经费。
在发布会上,除了对YU7的配置进行详细阐述,以及介绍诸如防晒功能、晕车缓解措施、车外小爱语音助手、以及九个磁吸点位等众多“小米式贴心”设计外,雷军特别强调了“安全”这一核心要素。
同行们常常提到,保障安全乃至高无上的奢华。然而,我们坚信,安全乃根本所在,是基石,是所有事物的基础。他这样说道。
他并未对任何质疑作出直接答复,转而直接呈现了测试结果以及工程的具体细节。
共计653辆测试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达1600万公里,拥有超过400台测试用车,以及一支1800人的专业团队……他特别指出,自己亲身驾驶,往返于北京与上海之间,全程亲自体验了两次。
“我们对这辆车的质量安全,下了很大的功夫。”雷军强调。
小米同期还推出了另一款针对“未来智能设备”的新品——这是全球首款AI智能眼镜。该眼镜的起步价格为1999元,重量仅为40克,配备了12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和彩色电致变色镜片。它具备AI拍照、视频通话、直播以及实时分享等功能。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与雷军深入讨论了YU7的后续生产能力和供应链问题,他对特斯拉Model Y的看法,以及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现象的看法。
雷军勇敢地面对了针对他的负面言论以及外界对其营销手段的诸多疑问,他的回答既坦诚又直截了当。
以下内容系《网易科技》等媒体与雷军进行的对话,经过编辑处理,其原意未作改动。
谈销量:
远超想象,
YU7 的最终数量肯定比SU7高
小米汽车在短短的三分钟内便迎来了超过20万辆的订单量。那么,我想了解一下,您当时对于销量的预估又是怎样的呢?此外,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工厂的生产能力规划?
雷军显得十分焦虑。在昨天的内部会议上,我曾表示“即便与去年年初相比有所提升即可。”然而,我认为我们仍需全力以赴,努力推动工作。
坦白讲,获得如此众多的订单,我内心感到非常兴奋,这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SUV市场的竞争本就异常激烈,而用户在未进行试驾体验之前便选择信任并下单购买,这对小米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幸运。
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包括:首先,务必确保产品品质优良;其次,需提升交货速度,以便订购者能尽快领到车辆。
请问您如何看待小米SU7与YU7在市场上的销售比例状况?
雷军表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团队内部同样高度重视,大家普遍感到忧虑——担心YU7发布之后,SU7是否还会拥有所谓的“满速期”。
我实际上对自己的看法颇为笃定。我坚信,偏爱轿车与偏爱SUV的消费者,在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尽管有一部分消费者可能会在这两者之间有所重叠,然而,这两类人群对于车辆的需求和偏好无疑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有些人偏好驾驶时的操控感,认为轿车驾驶体验更为舒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SUV拥有更宽敞的空间和实用性。因此,这反映了两个由不同需求所驱动的用户群体,各自拥有关注者。
当然,起初我们内部确实存在不少担忧,特别是针对YU7这款产品的首批订单量预期。
本月YU7正式推出,起初我们对新增订单的量级预估为1万辆,随后我们接连三次提高了这一预测,目前预计新增订单数量将在13,000至14,000辆之间。
这确实令人感到惊悚(轻笑),反映出市场反响远超我们的预期。换句话说,即便SU7的表现已经相当强劲,YU7的订单量仍在稳步上升,并且增长速度远超我们的预料。
因此,我目前坚信,YU7的最终销售量将超出我们最初的预想,同时SU7的销量也将保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平。我对这一点充满信心。
谈SU7成功:
没靠营销,靠能力
请问,对于未来销量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贵公司是否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策略可以确保小米汽车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销售业绩?
雷军表示,我们踏入汽车领域仅仅一年又三个月,坦白讲,关于销量是否能够持续保持高水平,我并不能完全确信。
我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源于过去15年创业历程中,小米的综合实力实现了显著增强。我认为,若想持续发展,最核心的是强化自身能力,确保没有明显的不足。因此,我们在多个方面都在努力弥补这些不足。
我坚信,随着岁月的流转,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实力将持续增强。实际上,回顾过去五六年,大家都能直观地观察到,小米的实力正稳步提升。
回望小米十周年之际,我们历经半年的深思熟虑,实现了从“机遇导向”到“实力导向”的转变,并将“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确立为关键战略。当时,我们坚定地决定,首要任务是投入千亿资金用于研发,这一决策迅速产生了显著效果。
因此,我始终坚信,机遇固然关键,然而能力才是根本。不仅如此,这种能力并非局限于单一领域,而是涵盖了产品开发、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客户服务以及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进步。
我们这次的胜利,有些业界同仁将其归功于“小米的营销策略”。然而,若今天你们仔细审视小米的每项指标、每个方面的能力展示,会发现它在大多数关键数据上,实际上都位居前列。
在产品设计、研发实力、质量把控、制造水平等方面,我们确实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我们持续进行自我审视,思考哪些方面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以及如何能够实现进一步的优化提升。
所以我们最重视的一件事就是:把小米的“能力建设”放在首位。
你不妨深思,众人起初普遍认为小米未曾涉足过制造业、未曾涉足过汽车制造,对其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然而,我们仅用了14个月的时间,便成功建成了工厂,并交付了超过25万辆汽车,这难道不是对我们综合实力的有力证明吗?
在品质把控、生产效率、管理层面,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多年来在制造业领域的扎实根基。许多人对于代工存在误区,误以为我们缺乏制造知识。然而,我们实际上早已建立了自己的智能工厂,并且去年年初成功交付了智能手机生产工厂,而且大部分设备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
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体系能力,你是很难把制造玩好的。
谈负面:
一点瑕疵都可能被放大,
小米要把自己当重点车企看待
小米汽车的知名度日益攀升,与此同时,一些负面的声音也逐渐被扩大。观察发现,在2025年上半年,我们就已经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对此现象,您有何看法?针对这些情况,小米是否已经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此外,您能总结一下目前小米汽车在哪些方面表现优异,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吗?对于未来的发展,小米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这些不足?
雷军表示:“是的,我认为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个既实际又令人痛苦的局面。”
当下,无论哪一家企业一旦声名鹊起,其舆论环境便会变得极其复杂。这便是我们身处的现实,亦或是自媒体时代、流量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变化,小米要做几件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言行谨慎。每句话都应确保其精确无误,并且力求提升我们表达上的精确性。毕竟,在当前这个时代,哪怕是一丁点儿的错误也可能被无限扩大,这在我看来,是我们最为关键的任务。
必须持续坚持走我们独特的道路。例如,在科技研发和高端化发展的领域,小米务必在若干关键环节实现卓越,达到众人一致认可的领先水平。
坦白讲,我们涉足汽车领域仅有四年时光,而我们的产品正式投放市场不过一年又三个月,这段经历让我心生诸多感慨。
我曾遭遇过一次尴尬局面,那是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我发表的言论被泄露出去,随后我不仅感到非常难堪,还遭到了严厉的指责。
去年全年,我们完成了13万辆车的交付任务,这数字几乎等同于比亚迪(002594)一周的销量。我常常戏称自己,我们就像是一个刚刚踏入校园的“一年级新生”。
我原本的想法是:作为新加入的成员,我们对于许多事务仍在不断学习之中,同时也期望得到大家的更多理解和宽容。却未曾料到,许多同行业者并非如此看待,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反而更为严格。
因此,经过这次事件,我深信:小米应当被视为汽车行业的关键企业,并对自己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谈竞争:
Model Y 真的非常好,
小米做得也不错
在讨论小米 YU7 时,许多车友倾向于将其与特斯拉的 Model Y 进行对比。对于这种对比,您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雷军:反正我觉得 Model Y 还是做得挺好的。
过去四年里,我与众多汽车制造商的同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许多人或许对Model Y存在一些误解,将其比喻为“毛坯房”等。然而,我本人在科技领域有着深厚的背景,我的团队实际上对Model Y进行了详尽的拆解、学习和深入分析。
我认为,Model Y 的表现确实十分出色。它能够成为全球销量榜首,这并非仅仅是得益于马斯克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其中蕴含的众多经验教训,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若未来条件允许,我们将有机会向大家深入解析Model Y在诸多领域的卓越表现。这不仅仅体现在能耗和FSD技术上,还包括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它们同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自然,我认为我们的小米表现相当出色,然而我们仍需保持谦逊,积极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持续改进我们的策略,并创造出更加卓越的产品。
我们留意到,YU7作为小米推出的首款SUV,自发布以来吸引了众多目光。事实上,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主,甚至海外用户,开始青睐并信赖国产汽车品牌。雷总,您是否也察觉到了这一趋势?您认为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转变?此外,您对中国品牌汽车的未来发展有何看法?
雷军表示,我们作为汽车行业的后来者,我的观点可能并不全面,我主要依据个人感受来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我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能够后来居上,这背后有几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国家对这一产业的持续扶持和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40年里,无数汽车行业工作者历经艰辛,不断努力,才逐步实现了今天的成就。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消费国,这一成就离不开几代人的辛勤付出。
第二个关键因素在于,智能电动汽车为我们带来了实现“另辟蹊径,超越对手”的历史性机会。我之所以用“换道”而非“弯道”来形容,是因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核心技术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动机与变速箱,而是芯片技术、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消费电子——这些领域恰好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
在这些技术领域中,中美之外的其他国家与我们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坚信,我国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中,完全有可能超越日本、德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我们有实现实质性的超越的可能。
我国汽车产业如今已成为“六边形战士”,在众多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作为汽车基础能力的机械素质,仍有提升空间;又如,向高端化发展的方向,也需不断精进。
提及高端品牌,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往往是奔驰、保时捷、法拉利,我们是否能够打造出那种极致的奢华与舒适体验?这无疑对我们构成了全新的挑战。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提升智能化程度。我坚信,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我国汽车产业将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谈内卷:
要高端化盈利,
敢于和全球顶级车企亮剑
您对当前汽车行业正展开的激烈“内容竞争”和“价格竞争”有何见解?与此同时,小米又是如何不断进行创新,维持其市场领先地位的?
雷军表示,公司进军汽车领域之初便立下壮志,决心从核心科技入手,并在技术层面不断加大投入与革新。正因如此,我们此次在纽北赛道取得的优异成绩,与我们在电机、电池、底盘等关键技术的持续深入研究与投入息息相关。
这款V8s超级电机,系我司独立研发,且我们坚持在自家工厂完成生产制造过程,未曾委托任何代工厂,正是出于对消费者可能产生误解的担忧。
因此,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强化技术创新、提升安全品质、增强产品的耐用性。举例来说,我们为何要进行24小时的耐力测试?为何要实施长达千万公里的道路试验?这些举措都是为了提高技术和产品的整体质量。
在此,我必须着重指出——“提升高端化竞争力”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我国企业在中低端市场表现卓越,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成功迈向高端市场,以及如何与世界一流汽车制造商展开公平竞争。
踏入汽车行业领域,我们立刻为自己设定了宏伟的愿景:能否与保时捷相媲美?能否与特斯拉比肩?而且,我们单辆车的平均售价大约在26万元人民币。我们始终坚持走高端化发展的道路。
所以如果要谈“反内卷”,我有三个总结:
第一,科技创新,一定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
第二,要在质量上下足功夫;
第三,我们必须追求高层次的盈利模式,勇于与全球最顶尖的汽车制造商正面交锋,敢于与他们展开激烈的竞争。
在去年的发布会上,我曾言明:一旦踏上追逐的征程,胜利的道路便已在我们脚下铺开。
特斯拉、摩托罗拉等竞争对手实力非凡。然而,我们亦需秉持“勇于交锋”的气魄。我犹记得,昔日我国厂商常上演“七大门派联手攻占光明顶”的戏码,结局却是全军覆没。但这又如何呢?
我们不怕,我们就是要有信心,迎难而上。
您方才谈到了对“卷”现象的一些见解。在此,我想深入探讨,在汽车行业普遍出现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小米是否已经采取了某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雷军表示,鉴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近期大力倡导“反内卷”理念,小米公司对此表示高度认同,并已主动采取行动,全力贯彻“反内卷”的方针。
在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时,我们严格遵守了60天内的付款规定。对此,我认为小米的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我们一直致力于与供应商构建起长期、稳固且和谐的伙伴关系。
其次,在市场竞争领域,我们坚决抵制价格战,选择了一条向高端市场进军的道路。我们以更严格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全力以赴执行相关主管部门的指导方针。
谈供应链:
百分之三四十的供应商是京津冀
您之前指出,小米汽车的成就与北京优越的商业环境和产业基础密不可分。实际上,小米对于北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北京市所热切期望的。能否请您详细阐述,自小米开始涉足汽车制造以来,在促进北京地区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链的配套水平提升方面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目前,小米汽车的零部件在北京“半小时产业圈”中的供应占比又是怎样的呢?今年有没有提升趋势?
雷军表示,四年前我们选择在首都北京着手汽车制造项目,其根本动机实则相当直接——小米作为一家根植于北京的本土企业。我们期望通过不懈的努力,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谈及京津冀区域协同进步,我认为工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挑选厂址时,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至于供应商的选择,我们同样确立了一条准则:若你是京津冀地区的供应商,或者你是北京本地的供应商,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将优先给予加分。
因此,依照这一准则,若不考虑电池因素,我们大致推测,大约有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供应商来自京津冀地区。
若将电池纳入考量——鉴于宁德时代(300750)也即将在亦庄设立相关配套基地,那么它们也应被视为北京的供应商——若将这部分纳入统计,那么在整个配套体系中,大约有60%至70%的份额是由北京本地的企业所占据,这便构成了所谓的“半小时产业圈”。
因此,我们依然期待通过自身的奋斗,使北京变得更加美好;我认为,这恰恰是所有北京企业共同的心愿。
谈规划:
玄戒芯片会上车,
没想到技术会这么好
咨询:对于小米自主研发的玄戒芯片,公司是否有考虑加入投资?若已有此意,那么预计何时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雷军表示,芯片的研发通常历时三至四年。坦白讲,在着手自主开发芯片之际,未曾料想成果能如此出色,实属意料之外,连我自己都未曾预料到这一点。
当时对芯片总量的预测并不准确,仅计划开发四款产品。然而,如今市场反响热烈,我衷心感谢朱丹带领的芯片团队,他们为小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自己现在也在用玄戒搭载的手机,体验特别好。
目前观察,我们对于第二代“玄戒芯片”的规划,是考虑将其应用于汽车领域。而第一代芯片,其主要目的在于技术测试,而非大规模生产,因此当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库存量也相对较少。
主要这个技术好到无法相信。
我注意到网络上存在一些消极的言论,声称我们的产品滞销,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事实上,三四年前,你若能大胆地购入大量商品,你本应能预见其出色的表现,但你肯定无法预知。
因此,接下来的步骤必然是推动芯片应用于汽车领域。我们已成功完成了四合一预控制器的自主研发,此举旨在全面掌握相关技术,为小米未来自主研制的芯片进入汽车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请问能否告知关于下一代小米汽车的具体车型,以及公司对未来产品的具体规划?
雷军表示,关于后续的产品信息,坦白讲,我们公司内部有严格的保密规定,现阶段我们期望保持这一信息的隐秘性,所以关于这一点,我就不便多做说明了,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