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无疑成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爆款产品。然而,其销量激增也引发了关于“仅靠营销取得成功”的诸多质疑。
某汽车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微博上表示,小米YU7在短短3分钟内预订量高达20万台,这一数据反映出消费者提车可能需要等待一年以上。他指出,“没有一个国家的品牌能拥有如此忠诚的粉丝群体”,这一现象再次印证了“集体行动会削弱个体智慧”的观点。
这种行为对同行企业进行诋毁以及对消费者进行贬低,明显是不理智的,该高层管理人员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便迅速发表了歉意。
小米YU7的成功是否源于营销策略?雷军对此表示,提升自身实力最为关键,同时并未否定营销所起到的作用。
实际上,我们无需对营销避而不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尤其是在面向消费者的市场中,只要我们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营销活动并非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难道有哪个品牌会放弃营销吗?品牌代表着长期的资产和信任的基石,而营销则是传递品牌价值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才能构建起增长的闭环。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领域在营销方面尤为积极,各大品牌纷纷竭尽全力,争相抢占流量高峰。以小米汽车为例,其营销成果令人瞩目,哪家车企不渴望拥有这样的成绩?小米YU7“3分钟内预订20万台”的惊人数字,哪个品牌不渴望得到呢?
所谓的“愚忠”拥趸,从另一角度审视,不妨称之为“品牌忠实度”。任何品牌都渴求着知名度、好口碑,更不可或缺的是消费者的忠诚。这种忠诚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它需要时间的积累,亦非一蹴而就,更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烈火的锤炼。以小米YU7为例,一夜之间便收获了20多万订单,若仅依赖“愚忠”来达成并保持这一成就,无疑是难以实现的。
究竟应当深思的是:在众多新能源车产品中用户可以挑选的情况下,他们为何愿意放弃一年的等待,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小米YU7这一款车?
答案昭示:我们正步入一个新兴的消费时代,这是中等收入群体享受消费平等的时代,是“取悦自我”经济模式兴起的时期,也是科技驱动下的消费生态日渐完善的阶段。小米YU7的车钥匙,正是这时代的解锁之钥。
在创纪录的订单背后,新消费时代的变革悄然发生,其核心在于消费权利的转换:价值观念从品牌主导转向用户感知,竞争焦点从硬件规格比拼转变为生态系统体验的较量,消费动机从身份象征转向个人价值的实现。
在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发表的一段话语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这款YU7手机究竟是为哪类用户量身打造的呢?这是为了那些不能忍受普通的人,是为了那些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的人;同样是为了那些肩负重任、心怀梦想的人,那些每天清晨送孩子上学,途中还会为自己买上一束鲜花的母亲,那些周末带着全家人去露营,后备箱里还为自己预留了一套钓鱼工具的父亲,以及那些在平凡生活的琐碎中,心中依然怀揣着星辰大海的人。
这封被誉为献给所有热爱生活之人最真挚、最坚定的情书,并不仅仅依靠华美的辞藻来讲述一个品牌的故事,亦非在煽动情感中仅仅提供心理慰藉,而是更为关键地,它精确地勾勒出了用户的形象。
即便你总是对那些平凡之辈抱以宽容,即便你总是随时代潮流而动,雷军却准确地洞察了你内心渴望成为的那位人物。
他精准把握了中等收入群体内心深处的共同愿望:既追求性能与生活气息,又渴望科技与人文关怀,既向往豪华体验,又注重性价比。针对这种看似矛盾的需求,YU7被定位为“豪华高性能SUV”,在各项参数和配置上追求极致,同时摒弃了他们以往难以触及的传统豪华车型的社会标签。若言特斯拉正在塑造电动车的形象,那么小米正致力于重塑谁有资格拥有电动车的观念,其目标在于让消费者坚信自己是那个被特别挑选的焦点人物。
自然,随着营销盛宴的落幕,小米YU7品牌面临的挑战才真正拉开帷幕:产能瓶颈日益凸显,消费者排队等待的时间漫长,对订单修改的投诉接连不断,黄牛在二手市场上炒作行为愈演愈烈……尤为关键的是,产品交付后的质量考验,SU7所遭遇的“碳纤维设计风波”和“智能驾驶事故”,为业界敲响了警钟。
雷军必须证实他所言“安全至关重要,是根本,是所有工作的基石”。他的回应是:“需转变观念,将自己视为一流汽车制造商。”显而易见,这样的角色与责任并非仅凭市场营销就能达成。
小米YU7的钥匙开启了对新消费时代的探索,但要真正跨越这一时代,仍需凭借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